[郑晓云]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9:11:37 中国民俗学网 郑晓云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庞大的灌溉系统是红河流域梯田农业的基石,也是红河流域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红河流域各民族人民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构筑了一个自然环境、人居、梯田三位一体的生存系统,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对水的科学认识与利用。当地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文化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红河流域;水文化;农业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5-05;Q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4)06-0103-05 红河是发源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一条长河,沿东南方向经巍山、南华、楚雄、新平、元江、红河、元阳、个旧、蒙自、金平到河口出境,流经云南省12个县,在中国境内全长692公里,称为元江,进入越南以后称为红河。 红河在中国境内的流域地区,山脉与河流的支系纵横,尤其是在红河沿岸,都是高山峡谷地区,海拔从河底的数百米一直到峡谷顶端的2000余米,直至进入越南,才慢慢平缓开阔。气候也呈现出立体的状态,在河谷的底端一般是热带气候,河谷的中端是亚热带气候,而到了河谷的顶端,已经是寒带。在中国境内,红河数百公里的河谷地带,居住着上百万不同民族的人民,有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等,他们在河谷两岸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发展了红河流域较高的农业文明,而水是流域各民族文明的基础。 一、水与红河流域的农业文明 红河流域的居民大多居住在海拔400~1500米之间的河谷山地上,农业的形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原生的形态,在一些民族如彝族、拉祜族的部分当地居民中,在过去采取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砍伐森林焚烧以后种植大豆、玉米等作物,今天这部分耕地大多已固定下来成为种植玉米等作物的山地;第二类是梯田农业形态,红河流域的各族当地居民在红河两岸的山坡上修建了大量的梯田,种植水稻。 红河流域的农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任意砍伐树木进行粗放耕作的阶段。这是红河流域农业的早期阶段,在明朝以前较为普遍,人们砍伐树木并焚烧后作为肥料,一块地种植二三年后就抛弃不用,迁到其它地方开垦种植。在上个世纪初红河流域一些苗族、彝族等仍然保持着这种耕作方式。 第二个阶段是相对固定的山地农业阶段。人们在山坡上开垦耕地,但已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范围内人们将耕地划分为几块进行轮作,同一块耕地耕作一两年后休耕几年后再耕作,让耕地生长植被、恢复肥力。这一阶段是今天已经进入了梯田农业阶段的各民族都经历过的。在进入梯田农业阶段之前,由于人们已定居,因而耕地也相对固定下来。在明清以后,人们开始改造山地为梯田。由于一些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较低,不能种植水稻,因此今天在红河流域的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山地,种植玉米、旱谷等作物。如在元阳县的老虎咀一带仍然可以看到梯田与山地交织在一起的景观。 第三个阶段是梯田农业阶段。自明以来,红河流域开始修建梯田。从红河中段开始,明清以后上流的元江、新平等县也开始开挖梯田,并将大量的山地改造成为梯田,进入了梯田农业阶段。梯田农业是当地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红河流域的梯田不仅规模巨大,绵延数千亩,而且修建难度大,不少地区将整个山脉都建成相连的梯田,海拔跨度从500米左右到1800米,有的坡度达40度。所修的梯田层层叠叠,从山脚到山顶数以千层计,形成的人工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亚洲农业文明的一个奇迹。梯田的经营有着较山地更高的农业技术内涵。梯田一年四季都需要保水,在收割期间也不例外,为此不仅需要修建引水系统,修建梯田也需要较高的技术。修建时要精心设计、施工,保证梯田符合地势及保水的平度要求等。由于坡度大,有的梯田仅有几十厘米宽。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必须对梯田进行精心维护,保证梯田不垮塌。 梯田养育了红河沿岸人民,梯田文明的基础就是水利灌溉。红河流域的农业是一个自然条件与人类智慧相结合的生态格局。红河流域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系统由森林、村寨、梯田3个有机的部分组成: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区属于森林地带,而在海拔1,000~1,600米左右则是各民族人民的村寨(部分后来建立的村子也有建在低海拔地区的),在村落下方就是大片的梯田了。 在元阳县的多依树村,我们可以看到森林、村寨及梯田相结合的人文生态系统的完整图景:东观音山主峰高2,930米左右,主峰面积200平方公里,海拔1,800米以上基本都是森林覆盖区,这里是元阳县东部河流的主要发源地。在海拔1,600~1,800米之间的观音山东面山腰,当地居民的村寨基本分布在一条线上,从西到东分别有大瓦遮倮卜寨、联办茶场、爱春哈单卜、爱春、爱春大鱼塘、爱春阿者科、爱春牛倮卜、多依树、猴子寨、普高新寨、普高老寨和黄草岭等村寨。在村寨下面就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一直延伸到海拔600米的山脚。 在历史上,人们在当地选择一个地点建村的时候都必须要考虑到有森林、有水源,同时在村寨的下方有平缓的坡地可以修建梯田,这样就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的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生态景观。这一人类文明与自然共生的格局中,不同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功能:村子背后的大片森林以及哀牢山区的高寒山地就是一座天然的水库,长年不断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当地流传着“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说法。元阳县境内年雾日多达180天,山岭终年云雾缭绕,带来了丰沛的降水,一年四季水从高山区流出,山中的水经人工修建的河沟流进村寨、梯田,人们就是巧妙地利用这一自然的功能,修筑了大量的水沟来满足梯田农业的灌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