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云]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15 中国民俗学网 郑晓云 参加讨论
1.保护水源。森林是红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地,因此对森林的保护也就是对水源的保护,这一点当地民众早就有深刻的认识。各个民族都有严格的制度保护村寨森林不被破坏。哈尼族每一个新寨子的建立地点都要选择在可以背靠森林的地方,今天在红河中流地区,可以直观地看到每一个哈尼族村子都为树林所包围,尽管不少寨子后面也开垦了梯田,但距离森林都不会远。在建寨时选定或栽种一棵树为神树,并将周围的山定为神山,不准进行任何砍伐活动。哈尼族认为森林中有各种神灵,这些神灵为人们提供了水,使人们得以生存,因而对森林十分敬畏。大量森林往往被当地老百姓划为有神居住的神林而加以保护,人们不能随意进入原始森林,禁止在森林中打猎,更不能在森林里砍柴、伐木。 对森林的保护除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与习俗在发挥作用外,各地区各民族还有制度化管理。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红河流域的森林大多为当地土司所拥有,但森林的保护却是由当地村寨来完成的。在元阳县,各村的会长、箐长等具体负责本村范围内森林的保护,同时当地的政府及村寨也制订了保护森林的法律法规及乡规民约,对森林进行严格保护。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新平县各民族中就已普遍将村寨的森林均分为水源林、风景林、神山、护寨林等功能林,对这些森林进行严格保护,各村都有专人进行森林看护,当地政府已设置了林警。在民间,对于违禁砍伐者要罚款,在祭龙之日要罚杀一头肥猪用于祭龙。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森林权属经过了多次变化,但对森林的保护也是很严格的。目前各乡镇都有林业站,各村也有护林员负责对森林进行管理,对于包括薪柴在内的砍伐都有严格的规定,各村也有相应的乡规民约。森林的完好保证了数百万亩农田的水源。 2.水资源分配。人们修筑了大量的沟渠引水灌厩,而灌溉的面积是不均等的,这样也就形成了人们从修筑灌溉系统到分配使用水资源的一整套社会规范。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修筑水渠等灌溉系统往往是当地土司出钱或是集体出资、合资,甚至是个人出钱进行,而修建好之后在使用水资源时,也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要支付水的使用费。红河中游的哈尼族就独创了分量灌溉的水资源分配方式。人们在木槽上面刻上刻度,每个刻度约4指宽,称为一“口”,这样将木槽开不同大小的口子,放置在分水处,让水从木槽中流过,也就将水分成了大小不等的流量,流进不同的农田。这样不仅有效地分配了水的流量,同时也为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方式。由于1条沟的水可能有数十成百个使用的村子或单位,因而1条沟往往会有数十个分水口。在元阳县的胜利村、宝山寨的本子入口处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复杂的分水系统,在一个分水口,最多的一处水被分成了7个道,再由水沟引到不同的田中,分水口处甚至在水沟上架起过水石桥,上下几层,将水引向不同的地方。在分水开口处就可以看到人们安置了木刻的度量装置。在一些水源丰富的地方,也有不需要人工沟渠就可以引水进行灌溉的,如在元阳县的多依寨一带由于从观音山上就有自然形成的河沟,人们可以方便地从中引水浇灌。当水被引入梯田后,梯田中又有放水口,一块梯田灌满水后又流到下一块田里,最终再进入山脚的河沟流入红河,这样常年都有水流过梯田,保证梯田一年四季都有水涵养,而且梯田中的水也都是流动的活水,人们还在梯田中养鱼、鸭等。在今天,虽然水沟的所有权已由过去的土司所有或私有转变为公有,但仍然要按照各流经地的用水量进行分配,不能私自开沟放水,否则属于偷水,要受到处罚。 3.引水设施保护与管理。从过去到现在,水沟的管理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过去水沟的管理主要由一个村寨或者几个村寨选出水沟的沟长,由沟长来负责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水沟进行管理,平时注意疏导水渠,每年组织民众修缮水沟,同时也对水资源的分配与灌溉进行管理。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各个地区都建成了由国家管理的水利管理机构,而水沟的管理也纳入了统一的管理,由农民自己选举沟长或者是水沟的管理人,而较大的水沟则由乡政府水利管理部门派出专人进行管理。 各地都制定了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的行为,使人们能够按制度来管理、保护水沟。水与村民的精神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红河沿岸不论傣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等民族,都崇尚自然神灵,他们都有与水有关的宗教崇拜,认为水和水沟都有神,因此人们每年祭祀水神。哈尼族的沟长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群众聚会,全村村民一起聚餐,一起祭祀水沟神,商讨对水沟的管理,同时教育大家爱护水沟、保护水沟。 由于水沟是由不同的人出资开挖而成的,因此对水的使用也是有偿的。人们根据分水槽上的刻度与开口所决定的水流量的大小,来收取相应的水资源使用费。这些费用一般是用农民收获的稻谷来交纳的,在过去,由于水沟是由一些私人或者村寨集资修建,因此收取的费用主要归投资者所有,而其中有一部分也分配给水沟的管理者。 在此我们以元阳县的硐浦沟为例来考察水沟的管理。硐浦沟发源于硐浦大寨后海拔2000余米的原始森林中,流止于攀枝花乡的梯田,全长10公里,可灌溉面积约为1,000亩。硐浦沟原为硐浦大寨(哈尼族)于清中期所修建,其灌溉流域的水田也大多为硐浦人所有,后不断有人迁来并通过购买、租用等方式获得了流域内的大量水田。今天硐浦沟流经硐浦大寨(哈尼族)、五里寨(哈尼族)、山五寨(彝族)、马老贺村(哈尼族)、解放村(哈尼族)、宝山寨(彝族)。硐浦沟由一名选自硐浦村的人任沟长进行水沟的管理,他负责整条水渠的通水、维修及各村有关水沟事务的协调。每年水沟流域的各村都要派出代表去共同商议有关水沟的事务,商定当年水沟的水分配、水沟维修的范围及各村要出的义务工、水沟粮征收等等问题。同时这次会议最重要的议题是考评水沟管理员一年来的工作是否尽到了责任,如果大家认为他不合格则可以重新选人,基本满意时也可以提出改进意见。根据水沟管理会议的决定,每年每个村子都要出工并负资对水沟进行修缮。水沟使用费的标准是每“口”水每年可以收粮15公斤。硐浦沟每年共可从流域各村中收入900公斤粮食。 4.饮用水。过去,当地人在选地建寨时都要考虑到是否有水源可供人畜饮用及灌溉农田,并且要养育水源林,因此在很多村寨中都有水井可供使用。在元阳县的攀枝花乡,每个村子一般都有二三口水井可供人们使用。由于水井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人们现已普遍在水井上建起了房舍,只留下几个出水口,这样就能保证不污染水源。一些水并还装饰得很美观,如元阳县的宝山寨水井舍的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人物及动物图纹。红河流域大多数村寨有水源可以饮用,但是由于一些村寨的定居时间较晚,居住条件相对较差,饮水比较困难,仅靠一二口水并维持生活,有的甚至要到几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水或用马驮。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修建了大量的人畜饮水工程,初步解决了这部分村寨的日常用水问题,近年来一些村寨还用上了自来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