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川]论客家民间多神信仰及其文化源头(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1:11:09 中国民俗学网 刘丽川 参加讨论
(2)山丘神明。广东海陆丰、潮汕地区普遍敬奉“三山国王”。三山国王,是广东潮汕地区揭阳县境内独山、明山、巾山三山之山神。因屡屡显灵,护国庇民,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朝廷迭有赐封。“凡有水旱疾疫灾难求解者,无不应验,地方奉为福神 ”[1](p116~117)。这是自然山丘的神明化。可能因客家人是“逢山必住客”的山民族群,他们自然会崇拜山神。与潮州比邻的大埔、丰顺、揭西等县的客家,也普遍接受了“三山国王”信仰。这种区域性的神灵,更被离乡背井的客家游子视为守护神,“泮坑 公王保外乡”的俗语常常挂在梅州籍老一辈海内外客民嘴边。 “泮坑公王”,就是梅县泮坑“公王庙”里供奉的“王山国王”。这里代代相传的是,泮坑公王对于漂泊异乡的客民格外加以保护,“保外乡”的说法使之富有侨乡的独特色彩。因此,梅县一带的侨眷思念亲人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为三山国王上香,以求公王保佑海外亲人平安、发财。而有幸得以还乡探亲或在乡终老的华侨,也要上庙还愿酬谢公王,答谢神恩。可以说,“泮坑公王”信仰是海外客籍侨胞与国内侨眷之间无尽相思的一种感情寄托。 “三山国王”既然“保外乡”,身在“外乡”的客民也当然供奉“三山国王”。移民到香港的客民在九龙半岛的牛池湾、竹园、茜草湾、离岛地区的南丫岛、大屿山的东涌等地修有“三山国王”庙。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客家移民也同样敬奉“三山国王”,并视之为自身的保护神,庙宇的建筑一般都很雄伟。 (3)地方神明。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松源,筑有“龙源宫”,供奉“龙源公王”,三省九县方圆几百里的客民无不瞻仰膜拜。(注:此材料由深圳大学电脑中心主任黄云森及其在广州的堂弟黄瑞森等先生提供。) 所谓“龙源公王”,指的是福建省武平县象洞钟氏3兄弟(友文、友武、友勇)。据传,文、勇2人为宋英宗时进士,神宗时,武亦登进士。3人俱参与王安石变法,后被罢职归田,相继而逝。宋徽宗时,3兄弟“显灵”灭五凤楼火;后金人入侵,3人又“显灵”助战大败金兵。朝廷感其迭次显灵救驾,功勋卓著,遂“敕封龙源助国公王”。象洞乡人因3兄弟事母至孝,事国精忠,遂兴建“龙源宫”庙以奉祀。 后来,一次水灾,公王塑像不幸冲至粤北松源河边、圆岭山麓下,幸被渔民打捞上来,本想送返象洞,无奈搬移不动,又观其屡屡“显灵”,便募资就地起庙。此后,3省9县客民均到此地进香,逢年过节,把公王像抬到各村巡游,祈求庇护。 这种地方性神明崇拜,也可以说是由广义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的。 广东丰顺县的三山祖庙,是当地规模最壮观的庙宇,主要供奉三山国王,同时还供奉佛、道等各路神像60尊。其中,还有只被丰顺县六约各乡(狮头约、马路约、南山约、龙潭约、员埔约、象门约)供奉的乡土神灵——韩指挥大使、张木坑公王和大王爷奶。 前二尊神,据传是宋朝时奉旨诣庙赐封的官员。他们来到此地后,见当地山明水秀、风俗清美,且有三山化作常人,招待周到,大有宾至如归之感。2位官员于是特地在庙旁建公署,老于是乡,葬于庙后。乡人于是将他们也请入庙中,与龙源公王一并供奉。每逢新年初二早上,指挥使与木坑爷的神像也被乡民抬出巡游六约各乡。所到之处,乡民必沐浴盛装,具备三牲果品、猪羊纸宝虔拜。 大王爷奶,相传是当地韩屋楼人,她在拜三山国王时曾许愿:如能嫁给一个如大王爷的白面书生,则三生有幸。果如所言,韩姓女子在拔“黄花梦”草时,被化摄至大庙后殿,变成王爷奶。每当王爷出游,经过韩姓村落时,村民都以其降临,引为无尚光荣。其他村民备好三牲祭品,在入拜大庙之前,莫敢取食,唯韩姓例外,盖其为王爷之丈人家的族人,身份有别。 前文谈及的祖先崇拜的“义民爷”、“仙师”等也同为当地的乡土之神。 客地村落中供奉着的乡土神,其中不少神灵后人已说不出其来历,只是依时上香,求其神恩浩荡。 (4)巫觋迷信。客地的民间信仰习俗中,还包括对“仙姑嬷”、“撮箕神”一类巫觋活动及“风水先生”等术士的崇信。 据说“仙姑嬷”能代人到阴府去查前世根源、卜今生修咎及寻找亡故亲人的灵魂,因而被客民信仰。这就是所谓“放阴”的巫术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