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庄清华]闽中南农村观剧情况初探


    [摘要]本文依据问卷调查,分析了闽中南农村观众对戏曲的喜爱程度、看戏动因,以及农村戏曲观众的审美心理。本文认为,乡亲们选择戏曲有“为菩萨请戏”、“为热闹看戏”和“为看戏看戏”三层原因,表现为“人与宗教”、“人与人”以及“人与戏”三种关系以及相应的三种活动。其次,乡民们对实用的追求和对传统的依恋影响着他们对戏曲的审美期待。本文认为,戏曲在农村的特殊地位仍是无可取代的。
    [关键词] 闽中南农村;戏曲;看戏动因;审美期待
    [中图分类号] K89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4-0070-06
    

    据福建省民间戏曲协会2005年3月的调查报告,福建省共有民间职业剧团600多个,仅在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之间,就演出10多万场。其中,还不包括91个政府办各级剧团(32个剧团有演出活动)在此期间演出的4000多场。而且各个剧团的演出多集中在广大的农村。那么,这种繁荣景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的乡亲们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期待和愉悦来到戏台下?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以家庭为单位,于2005年6月对闽中南农村300多户三代1600多人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采样地点包括莆田市仙游县的三个镇(龙华、盖尾、榜头),漳州地区的南靖县(分别散发在山城、靖城、奎洋、丰田、鸿坪、张渠、梅林、南坑、书洋、船场、金山、和溪、龙山等镇)和漳浦县的佛塘镇,共发出调查问卷400份(其中仙游150份,南靖150份,漳浦100份),收回334份(其中仙游141份,南靖113份,漳浦80份),作废3份。因为调查是以家庭为单位,存在或爸爸妈妈出外打工不在家或爷爷奶奶已经去世等各种情况。因此,收回来的问卷有些是不完整的。考虑到这个特殊性,也为了分析需要,笔者合并了各个家庭的情况,将调查结果按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进行归类统计。又因各采样地点反馈回来的情况大抵相同,故不再一一罗列各采样点情况,而是将其归并起来统计。
    现根据有关统计数据和具体情况,对闽中南农村观剧情况初步分析如下。
    一、对戏曲的喜爱程度和朴素的看戏动因
    首先,请看下面的3个表格:
    表1 是否喜欢戏曲
    (说明:表格中的爷爷奶奶为第一代,年纪在60岁左右;爸爸妈妈是第二代,年纪在40岁左右;第三代则为尚在中学学习的学生,年纪在15岁左右。下面的表格同此,不再一一说明。)
    表2 是否去看公演戏
    表3 喜欢戏与实际会去看戏的比较
    (说明:“实际会去”包括了“会去”和“因故不能去”。)
    通过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发现,对戏曲喜爱程度由强至弱的排列分别是奶奶、爷爷、妈妈、中学生和爸爸。其中,选择喜欢的接近半数的妈妈们,略强于76%的爷爷们,以及几乎所有的奶奶都喜欢戏曲。而两代的夫妻中,女性比男性显然更喜爱戏曲。在对照“喜欢戏”和“实际会去看戏”的两种数据后,不难发现,实际参与戏曲活动的人明显高出真正喜爱戏曲的人,也就是说,还有一部分人是冲着戏外活动来看戏的,而这部分人正是戏曲的潜在观众。
    在回答为何选择看戏时,爷爷和爸爸们说得最多的理由是,戏里有许多人生道理,能教育人,而且能了解古代的事情。奶奶的回答大多是看惯了,而且听不懂普通话,只能看用方言演出的地方戏。此外,爷爷奶奶都提到“热闹”这一重要原因,奶奶则将“热闹”落到了实处——认为能和熟悉的人一起或聊聊家常或交流看戏感受。当然,不用自己掏钱买票也是他们不避讳的原因。还有人觉得戏中的曲调动听,故事曲折感人,有些奶奶就坦言自己就是喜欢戏,说不上什么理由,这大概是最接近艺术欣赏的观剧心理了。妈妈们除了听不懂普通话这一个主要原因外,还和爸爸一样,提到了“戏班不会天天来,来了就不要错过机会”的理由,带一点“物以稀为贵”的“图新鲜”心理。此外,和奶奶们一样,妈妈们也觉得看戏还可以见见熟人,说说话,评评戏。而戏曲服装的美丽也是妈妈们偶尔提及的原因。15岁左右的孩子们则大多冲着热闹去,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小一点的孩子甚至很率真地在调查表上写着“可以随便买零食吃”这个理由。大一些的孩子,或说自己喜欢戏台上的服装,或说自己喜欢里面的唱腔和音乐等等。其中还有一位小戏迷,他说,只要有杨丽花演的台湾歌仔戏,他就一定要去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