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清华]闽中南农村观剧情况初探(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44 学苑出版社网站 庄清华 参加讨论
透过以上种种理由,笔者认为乡亲们选择去看戏实际上有三层动因,表现为三种关系、三种活动。即“为菩萨请戏”,“为热闹看戏”和“为看戏看戏”三层动因;表现为“人与宗教”,“人与人”以及“人与戏”三种关系及相关的宗教活动、社会活动和艺术活动。 先说与宗教的关系——为菩萨请戏。在农村,人们与宗教的关系实际上表现为与民俗的关系,而民俗,有些学者认为就是退化了的宗教。暂不论戏曲与宗教、民俗的历史关系,单从现在看,我们也能明白戏曲对它们的依托。闽南农村敬神之风依旧,“为菩萨请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在各个节日,善良朴实的乡民们带着感恩,带着敬重,带着期盼,也带着畏惧,为各种各样的菩萨、神怪以及历史名人英雄等送上他们认为最好的礼物,用戏曲的绚丽色彩和喧天锣鼓营造热闹喜庆的气氛,以求岁岁平安幸福。另外,老百姓能看上戏,在很多人看来实际上是“蹭戏”,是托菩萨的福。在早期,这菩萨戏还一定得去看的,因为参与了,热闹了,就是对神的尊敬。在调查中,有位老人告诉我,以前看戏,戏还没散,人们是不敢离开的,不然,就是对菩萨的一种不敬。现代人自然淡化了这样的一种宗教情感,但对于许多老人来说,实质上已经内化为看戏的潜在意识了,他们虔诚地或立或坐在戏台下,不管戏里究竟唱了些什么,心里一样充满了喜悦。这是一种不好张扬的但又是心照不宣的朴实和真诚。 再看与人的关系——为热闹看戏。乡亲们走出家门去看戏,除了跟菩萨有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看人,或说是去感受置于人群中所获得的温暖和确证感。 从生物性说,这种“温暖需要”首先来自人类与生俱来的归属需要。这是动物也会有的需要,特别是弱小动物,它们为了生存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而集体里的成员就必须要有类的归属需要。当人类从树林走向平原,更大的危险也就随之而来,人类只能团结起来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难。一只老虎在林中散步就足以显示威风与自在了,而几个人离开家乡到外面世界闯荡却可能被说成是“流浪”。生命体的弱势使一般人天生地喜欢群体,这也是一般人在黑夜单独行走时会有某种程度上的紧张和恐慌的内在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喜爱“热闹”就是对安全感的需要。老人、小孩以及其他年龄层的妇女,这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似乎比其他人更喜欢和群体在一起,更需要归属感。这正是看戏的人群多为这些人的重要原因。特别能说明问题的是表格中爸爸妈妈的看戏比例,会去看戏的爸爸是27.57%,而妈妈则高达65.22%。 当然,人们走出家门来到戏台下,并不单纯地只希望和群体呆在一块,而且,他们还需要确证感和同情感。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的那样,“自我确证感是人之为人的必须”(易中天,1992:53),人是需要证明自己是人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需要是“证明自己是和别人一样的人”。我们知道,证明是需要中介的,而他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中介。人是社会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1972:18)易中天先生认为,这种“社会关系”在最深层意义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确证关系”(易中天,1992:72)。于是,在交流与传达情感之中,人们获得了自我确证和同情感,从而感到了愉悦和满足。看到一个坏人,一个人骂远没有一群人骂来得痛快;看到一个奇怪的东西,总忍不住要叫上他人一起看或一定要回去告诉他人。所以,人们喜欢置身于人群中,或话家常,交流日常生活感受,或谈论戏中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愤慨,一起感动,共同体悟悲喜人生。这就是人们喜欢热闹的另一原因。农村多散居,平时劳作也都是独立进行,交流机会较少,对于节庆日里的聚会机会,村民们是很珍惜的。加上农村文化生活的相对贫乏,人们交流和传达情感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所以,村里无论是演戏还是放电影,哪怕是来了杂耍卖膏药的,人们也都会很自然地举家看热闹去。 此外,农村这种剧场的开放性符合农村作息生活实际,客观上有助于社会活动的进行。我们知道,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农民们是比较没有时间概念和纪律意识的。封闭式剧场的时间性和剧场对纪律的要求让人们只能规规矩矩地看戏,而这种开放性剧场允许人们随时进进出出,人们可以看戏,可以和朋友高谈阔论,还可以跑来跑去地找东西吃——反正声音再大也影响不了戏台上的高音喇叭。所以,现场是喧闹嘈杂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喧闹嘈杂,体现了农村香醇的人情美。 最后是人与戏的关系——为看戏看戏。因与调查内容的第二部分关系紧密,故放在第二部分再作分析。 二、对戏曲的审美期待和评价 在“喜欢哪些剧目”这一问题上,三代人的回答基本相近,不同的是,爷爷爸爸多喜欢历史戏、清官戏,认为可以了解古代生活,也有教育意义。有些爸爸还喜欢武打戏。奶奶妈妈则更多地喜欢家庭伦理戏,觉得很感人。有些奶奶还说喜欢比较欢快的大团圆的喜剧片。喜欢的具体剧目以漳州地区的调查结果为例,主要有《狸猫换太子》、《草鞋状元》、《杀猪状元》、《陈三五娘》、《乞丐与状元》、《穆桂英挂帅》、《杨家将》,以及包公戏和有关樊梨花、薛平贵的故事等等。 从“村里一般演什么戏”这一问题的反馈情况看,所演剧目大抵与上相同,也是一些历史戏、清官戏、家庭伦理戏、爱情戏等。观众需求与戏班演出的合拍,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们习惯了这类戏,喜欢这些剧目只是“日久生情”;一是戏班迎合百姓们的审美需求,只演大家喜欢的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