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涛]朱仙镇传统建筑形态与格局的当代衍变(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9:11:51 学苑出版社网站 刘永涛 参加讨论
三、朱仙镇传统公共建筑的当代衍变 1.历史遗存和仿古建筑 历遭兵燹人祸的破坏,朱仙镇的历史遗存已所见不多。朱仙镇现在的重要历史遗存主要有寺、庙,此外还有一些陵墓遗迹。《光绪祥符县志》记载的战国朱亥墓、明朝西域使者傅安墓、清朝四川副总兵张射光墓和云南督学李光座墓等,都在朱仙镇境内。此外,镇境内还有春秋战国的启封遗址。不过,这些历史遗迹的面目都已经漶漫不清,除了历史学者以外,很难引起普通游人的兴趣。朱仙镇有着重要研究和旅游价值的历史古迹主要有始建于明代的清真寺、岳飞庙以及始建于清朝的关帝庙。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仙镇岳飞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是现今全国四大岳庙之一。据《祥符县志》(明)何孟春《修岳祠碑记》云,岳飞庙当时占地70亩,气势恢宏。经历了500余年的风雨,岳飞庙有过多次整修,至上世纪初,岳飞庙及碑刻呈现出一片破败景象,场地被用来办铁工厂。1986~1990,有关部门对岳飞庙进行了大修,虽然留下工艺不精的遗憾,但基本上恢复了旧貌。现存的建筑有山门、配殿、拜殿、大殿、碑楼和寝殿等。该庙门前有巨大的照壁,山门三间,进深两间,绿色琉璃瓦歇山顶,古朴庄重,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绿瓦盖顶,雕窗画栋,檩上尚留天启二年(1622年)的墨记,大殿后为寝殿。整座建筑群殿堂恢宏、碑亭林立,刻绘铸塑丰富多彩、气势磅礴,是庙宇建筑的优秀代表。岳飞庙东邻为清朝山西商人建造的关帝庙,昔有山门、钟鼓楼、大殿、春秋楼、西楼等建筑,现仅存大殿五间和石碑若干,大殿的建筑风格和岳飞庙的建筑风格相似,两处庙宇互相毗邻、相得益彰。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朱仙镇清真寺位于镇东南隅的老虎洞街,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清乾隆三年(1737年)重修,至今保存完好,是开封境内现存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清真寺。整个寺院建筑雄伟壮观,建筑风格和其他地区的清真寺建筑风格有很大不同,现存建筑有山门、厢房及大殿等。山门外有石狮一对,两边是八字墙,门内有精美雕花石柱八根,柱上镌刻有山水、花鸟图案。山门布满木雕,或为高浮雕或为透雕,刻技精湛。大门内有碑楼两座,往里是宽敞的长方形天井院,天井南北两侧各有十间前出廊、后出厦的硬山小式建筑。主体建筑礼拜大殿高21米,由前后两个建筑合成,前为硬山卷棚,后为硬山式殿房,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殿隔扇门上装镶透明鱼鳞代替玻璃,是区别于其他清真寺的创造。山门、卷棚和大殿,全部雕梁画栋,绿色琉璃瓦,起脊扎兽,庄严肃穆,美不胜收。 岳飞庙、清真寺等仅是朱仙镇辉煌的古建筑文化的沧海一粟。据史书记载,明末清初时,朱仙镇有大小庙宇110多处,所谓72路神仙,在镇内均有庙祀奉,故朱仙镇亦有聚仙镇之称。此外,还有会馆、官署等各类建筑。可惜,历经浩劫,岳飞庙、清真寺、关帝庙成为今日朱仙镇传统古建筑仅剩的硕果和遗产。但朱仙镇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却使朱仙镇人心有不甘,盛名所累之下的朱仙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终于有了开发朱仙镇、重现朱仙镇昔日繁华的设想。当地政府把朱仙镇开发成为一个影视城、旅游城的梦想,使仿古建筑在朱仙镇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贾鲁河仿古建筑商业街便是当年的一项工程。这条商业街有仿明清楼房358间,楼房青砖灰瓦,采用传统的坡屋顶风格;有长廊347间,以水泥石柱支撑,坡屋顶,在贾鲁河两岸延绵1500余米。这项工程耗资375万元,1990年5月开工,1992年12月竣工,时有碑刻评价这项工程“千秋功业史,古镇大风篇”。1995年,朱仙镇又开始了雄心勃勃的复兴计划,镇上同时启动多项城镇建设工程,岳庙大街等街巷又纷纷涌现出一批仿明清建筑。以致于“1995年,朱仙镇人均负担开发费将近600元,而该镇1995年人均收入不过1200元”。(齐岸民,2003:272)可见当年“开发”的力度之大。但是当年的“复兴计划”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仅十余年的光景,贾鲁河仿古建筑商业街已是破败不堪。当年施工粗糙的仿明清楼房油漆剥落、砖瓦风化,堆放了柴草杂物,347间长廊更是荒草丛生、灰瓦脱落,有的已成为残垣断壁,甚至还有人在长廊里用秸秆围成了厕所和猪圈。尽管开发建设仿古建筑的结果与预期目标有很大距离,但朱仙镇在2002年又有了新的设想,要拓宽改造仿穆斯林一条街,修建清真寺广场,建民俗馆、木版年画民俗村和木版年画一条街。此外,还有贾鲁河商业街以及镇内几条街区门面房的仿古改造等等。旅游经济,仍是朱仙镇继往开来的选择,一批没有风格的仿古建筑还要在朱仙镇继续拔地而起。“搬用某些古建筑构件和某些习惯做法绝非民族化的出路,而应当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的时间和空间内涵”。(顾孟潮,1989:8)从整体看,朱仙镇的仿古建筑在构成形式、历史特征等方面考虑并不周全,在施工质量等方面更是低劣,并不是很好的古风主义建筑。 2.花戏楼的毁弃和文化场所的萎缩 在河南省省会郑州,至今仍然流传着一句口头禅:“朱仙镇的花戏楼,城隍庙的好隔扇。”这里的“城隍庙”指的是重修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郑州有名的城隍庙,由此可见朱仙镇当年的花戏楼在中原地区的赫赫声名。 广场是人们充满回忆的场所,花戏楼就是朱仙镇的“文化广场”和公共空间。清时,朱仙镇商贾云集、庙宇林立,月月有庙会,每会必酬神献戏,戏楼达十余座。1928~1955年,还曾存有修建于明朝的十座有名的戏楼,后陆续被毁(见下表)。 有着珍贵艺术价值的朱仙镇诸多花戏楼的被毁,确实是一件憾事,也是中国古代木式结构建筑命运多舛的缩影。朱仙镇的花戏楼有过辉煌的成就,并且孕育了豫剧祥符调的产生与发展。祥符调是豫剧的正宗,唱、念俱用标准的汴梁音韵,男腔高亢激越、古朴醇厚,女腔庄重大方、委婉明丽。朱仙镇是河南梆子科班的发源地,著名的有蒋门科班、公盛班等。各地科班经常汇集朱仙镇的花戏楼,献戏敬神、互相观摩、以求改进,使庙会成为朱仙镇重要的文化活动载体和公共空间。史载朱仙镇一年之中月月都有庙会,如正月十四岳飞庙会、二月十八泰山庙会、三月十五西泰山庙会、四月十八老奶庙会、四月二十三郎神庙会、五月初五瘟神庙会、六月初六土地庙会、七月二十三灶爷庙会、七月十五柴王庙会、八月初八鲁班庙会、九月初九关帝庙会等等,花戏楼在这些庙会上总是大放异彩,至今朱仙镇还有顺口溜:“四月二十三,戏子大跳班。”充分说明了朱仙镇花戏楼作为一个公共活动空间和文化场所,在朱仙镇的经济、文化生活中曾经扮演了不可或缺的积极角色,为繁荣地方文化、丰富群众生活、提升经济水平做出过历史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万建中]狂欢:节日饮食与节日信仰
- 下一篇:[王铭铭]槟榔与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