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袁瑾]民俗场所精神的重建


    [摘要]场所精神源于古罗马,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词汇之一,强调客观物质环境存在与人的主观精神意识的整体融合。在民俗保护工作中引入“场所精神”概念,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古建筑等客观物质环境的重建与重现民俗精神内涵之间复杂的关系。民俗场所精神实质是指一定区域内,特有的民俗心愿意识积淀与集体共同感。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杭州目前保护得比较完善的历史街区,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文化气息。其间,保护也经历了一个由兴到衰,续而复兴的过程,在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拟从杭州清河坊历史保护区的兴衰历史以及保护现状入手,初步探讨如何在保护过程中有效地传递历史信息,在都市现实生活的环境中保持历史区域的场所精神问题。
    [关键词]民俗保护;场所精神;历史信息传递;历史区域;清河坊历史保护区;市井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7214(2005)04-0091-07
    

    清河坊历史街区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同时也是目前杭州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旧街区。经过近年来的保护和修整,这里保留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文脉,再现了传统的街区风貌。
    清河坊历史街区位于杭州上城区老城区,以河坊街与中山中路相交处地域为主,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迎吴山,北靠闹市,东接中河,西邻西湖。这里积聚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据相关史料记载,南宋定都杭州后,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在宫城外围,朝天门(今鼓楼)以北,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朝廷权贵纷纷修建宫室私宅。地处吴山北麓的清河坊一带便成为当时达官贵人、商人、市井小民的聚集地。元、明、清以来,成为当时行政、经济、文化的中心。而清河坊的得名,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建炎三年(1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备受宠遇。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因此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杭州市上城区文史资料编委会,2003)
    历代以来,清河坊街区也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古有“前朝后市”(杭州市上城区文史资料编委会,2003:7)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廷”,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这一带一直是杭州城商业繁华地段,杭州的百年老店均集中在这一带。
    一、市井生活文化——民俗场所精神
    2000年4月8日,清河坊历史街区改造与保护工程在有识之士的呼吁、政府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正式启动,一年半之后,正式开街。
    作为杭州历史文脉的记录者,今天的清河坊不仅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同,也焕发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魅力,成为杭州城市形象的代表。在经历了一段挫折之后,现在清河坊上人气火爆。餐饮业大量进驻紧邻河坊街的高银巷,为这个历史街区大大聚集了人气。各种老字号也焕发了青春。清河坊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当地民众的广泛参与,为这里带来了生气,同时也提高了这里的商业价值;反过来,进一步提升了旅游业的发展。
    大大小小的餐馆的确能够在短时期内聚集大量人气。但对清河坊来说,这只不过是它重新恢复传统角色定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火爆的清河坊几经沉浮后,重新容光焕发的关键在于这里对原有场所精神的重建、恢复,并进一步散发出的人们所熟悉的浓浓的市井气息。
    “场所精神”来源于古罗马的信仰。每一个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和生命,这种灵魂和生命赋予了人和物理的场所以生命,并决定了他们的本质。在诺伯舒兹建筑现象学的语境中,“场所精神”演变成物理空间客观体与人的主观内心意识空间的复合体。(董卫,2000)由于人类的活动介入,赋予了场所包括建筑物以及环境特殊的情感精神;而自然、人造客观世界以及个人、群体对场所精神的独特感受相互融合,形成了对特定地理区域文化的个性化表达。在现象世界中,伴随着自然、人为的客观场所,存在着特殊的场所精神。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