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周星]东亚的端午:以“药物”为中心(3)


    (二)端午用药的基本形态
    1.以“药”“药气”和“药味”防疫并辟邪
    端午辟邪祛恶,无非是使用“药物”和“镇物”。直接把药材作为镇物使用的情形也很多。《清嘉录》载:“男女佩带辟瘟丹,或焚于室中,益以苍术、白芷、大黄、芸香之属,皆以辟疫祛毒。”这是将镇物和药物并举的例证。端午用药,最常见的是用“药”和“药气”克制邪毒之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焚故药”条引《岁时杂记》曰:“端五日午时聚先所蓄时药,悉当庭焚之,辟疫气。”今在广西壮族地区,人们不仅在门上插艾草或枫叶,往往还在院内煮醋液、烧柚子皮,用蒸发或燃烧引发的药气来清爽空气[10]124-133。在浙江嘉兴一带,端午时很多人会去中药店购买几包苍术和白芷,不是用于服用,而是用于熏烟,也是在午时,把门窗紧闭,把买来的中药点燃,但不出火苗只出烟,让烟雾在屋内弥漫,其目的不外乎是驱虫、辟邪和防疫保健[1]330-339。
    再就是端午香包,中国各地的香包种类和造型非常丰富,其内常装填若干药物,如白芷、细辛、川芎、苍术、菖蒲、牛黄、艾草等,多为有芳香“药气”的药物,甚或加入麝香、沉香、丁香等香料类药末,故又称“药囊”“香袋”“容臭”等。香包的主要功能并不是装饰,而是让它散发出“药气”,用以驱虫、避瘟、防病。在甘肃正宁等地,人们做香包时,有时候会把有香味的药(雄黄、艾叶末、冰片、藿香、苍术等)撒在香包外表,据说如此就有杀菌、除汗臭、辟邪、清神诸多功效。
    在日本,每年五月五日,镰仓鹤冈八幡宫和奈良春日大社都会举行“菖蒲祭”,其目的是“为共同信仰该神社氏族神的人们祈祷消灾祛病和延年益寿”,一般在祭坛上供奉由菖蒲、艾草、粽子、年糕等组合而成的“古式神馔”[1]201-213。日本民俗学者繁原央对日本端午的主要元素作了描述和分析后发现:见于全国的习俗有将菖蒲和艾蒿插于房顶等处以及在浴盆浸泡菖蒲,一些地方还有饮用菖蒲酒、用菖蒲击打地面、用菖蒲击打女人臀部、将菖蒲供在神坛上、插在头上、农具上、家畜身上,或将它用在祛除疫病的巫术上等风俗[11]180-187。日本端午所用的“药物”集中于菖蒲,故端午又有“菖蒲祭”的称谓。据说这类习俗最早可上溯到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后来才从宫廷扩散到民间,并逐渐产生了地域性变化,其普及可能和历法知识的普及密切相关。大概从镰仓时代以来,端午成为男孩的节日,人们开始在屋里装饰铠甲(“菖蒲兜”)和武士形象的“五月人形”,后来还在院子里竖立鲤鱼旗,祝福男孩未来有出息。这种以铠甲和兵器庇护男孩,用鲤鱼旗祝福男孩的习俗,到江户时代进一步普及开来,直至今日。菖蒲形状似剑,故用于辟邪的说法,其实也见于中国(“蒲剑”),但由此引申出尚武和对男孩的期许,则是日本的特色。菖蒲如此受到青睐,也是由于它有“药气”,适宜于在夏季酷暑即将来临的时节使用。此外,日本民间确实也有把菖蒲视为药物的传统,通常将其干燥之后,用来预防衣物虫害等。
    据说在平安时代,日本贵族们之间曾经流行互赠“药玉”,所谓“药玉”,和中国的香包类似,既有用杜鹃花、苦楝子、橘子花、艾蓬、菖蒲五种植物包裹中间的麝香、沉香、甘松等香药袋而制成,再用五彩丝带编结出垂穗的情形;也有使用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做成球状,将其装入袋中,表面再装饰以菖蒲、艾蓬之类的情形。它的基本功能就是散发“药气”,随身佩带或悬挂室内,可以辟邪和防疫。日本学者小川直之指出,到19世纪末期或20世纪前期为止,日本民间存在有用端午当日采来的艾草制作艾绒,又以端午清晨沾着露水的艾草所制艾绒最具药效的俗信。而且,从“药玉”一词的字面来看,可知在端午这天使用药物的意识确实是存在的[4]。
    韩国古代端午时,朝廷要颁发艾虎和扇子给朝臣,用于辟邪和纳凉,也是对夏季来临的应对。男女儿童皆以“菖蒲汤”洗面,皆穿红绿新衣,或把菖蒲根做簪,插遍头髻以为辟邪,是为“菖蒲妆”或“端午妆”,据说这样可以辟邪和治疗头疼。中国民俗学者萧放指出,虽然在一些具体的节俗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中韩端午在避瘟禳灾的根本属性上是一致的,都和夏至时节阴阳二气争锋有关[12]188-206。
    2.端午药市:吸纳“药气”
    在中国南方的很多城市,市民不方便出城采药,乡民就进城兜售捆扎成把的“端午药”。渐渐地,很多地方就出现了以端午为期、以药材为主要交易商品的集市或墟日,即端午药市。广西壮乡村寨端午时“赶药市”是一项传统的风俗,赶药市除了买药、看药,还识药、闻药,人们普遍相信,五月初五的草药生长茂盛,药力大,疗效好,去药市饱吸百药之“气”,一年中就少生或不生病。著名的靖西药市,吸引了县内及周边那坡、德保、大新甚至云南富宁等地的草医、药农和一般乡民前来,端午当天,县城街头巷尾摆满草药摊位。中午高潮时,赶药市的人有数万之多,既有专程买药、卖药、看药,交流草药知识或寻找各类偏方的,也有只为“吸药气”而来的。
    端午以兰汤沐浴,或用采来的青草烧水洗澡,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琐碎录》曰:“五月五日午时,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气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嘉靖《仙游县志》载:“至午时采百草为汤,浴体以去百病。”福建省长汀一带在端午前一天,乡民们到城里售卖“药把”,常见的有艾叶、菖蒲、蚊惊子、大毛风、桃枝、金银花藤等,大多是解毒、清热、祛风、除燥的草药。城里人买了插在门楣两旁避恶,或用来煎熬“药把水”,在端午中午时沐浴。台湾端午有“浴苦草”之俗,用苦草、菖蒲、艾蕊等烧水给孩子洗澡,以祛除百病;有的地方或以“午时水”洗澡,或在端午日采刺蒺藜等草药枝蔓煮汤沐浴,认为可消风治病[8]。
    在端午时通过沐浴的方式净化身心,以达到驱邪、避瘟、禳病之目的的传统,在东亚各国至今仍以多种变通的形态存续着。日本全国普遍有泡“菖蒲汤”洗澡的习俗[7][11],在朝鲜和韩国,每到五月五日这天,妇女们多用菖蒲水洗头。虽然江陵端午祭有着很多不同于中国端午节的内涵,但妇女们也是要按照传统在端午祭期间使用菖蒲水洗头发,用菖蒲露化妆等。
    4.端午药膳、端午茶
    中国各地端午的饮食也多和“药”有关。《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曰:“端五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粘米,名曰角黍,相遗,俗作粽。或加之以枣、或以糖。近年又加松、栗、胡桃、姜、桂、麝香之类。近代多烧艾灰淋汁煮之,其色如金。”吃粽子也涉及“药食同源”的原理,如在粽子里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为“益智粽”。浙江嘉善丁栅镇,过端午时要吃“篙秧粽”,这是用湖荡里的蒿叶来包裹,据说食后清凉解毒,一夏不生痱子;在西北宁夏,过端午时有一种乡土特色的菜肴“蒸艾”;在浙江省松阳县,有一种“端午茶”,民间认为饮用它可辟邪解毒、防治中暑、祛湿散风、清热消炎等,故又有“百病茶”“万能茶”之称。端午茶的主要药材有山苍柴、石菖蒲、小叶榕、银花藤、山当归、野丹参等,通常无固定配方,由各家按喜欢的口味和经验制作。
    在朝鲜和韩国各地,普遍有端午期间吃“艾饼”“艾子糕”的习俗。采来艾叶等和粳米粉一起制作“车轮饼”,正是江陵端午祭的节令食物。此外,据说这天还有吃山牛蒡糕、喝薏仁汁或菖蒲水的情形,大概都是要沾一点草药的气息。日本端午吃的粽子和柏饼,似乎较少有和“药”有关的说法,但柏饼的叶子,据说早在端午和粽子进入日本之前,就已经有在初夏包裹食物以备保存的传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