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生]寒食何由来?——晋文公没有烧死介之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03 光明博客 2009/3/30 18:01:00 李泽生 参加讨论
诗人笔下的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寒食节禁火就是渊源于古代的禁火习俗,倘若追溯禁火习俗,与古代原始火崇拜有关。经过一冬天的干燥,林木容易引起火灾,加之春季又多雨,更容易引起失火。古人对此缺乏科学认识,就提倡禁火冷食,后来被纳入统治阶级的礼仪中,又形成礼仪固定下来。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本文不欲详细讨论寒食节的来源,只就后人附会的寒食节“是因为纪念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一事进行考察。 历史的误读 到了汉代,由于“小说家言”,就附会了纪念春秋时期被晋文公烧死的功臣介之推的故事,基本上从那时起,我国的寒食节也就公然地以纪念介之推为名义而传承了下来。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历史误会。 现代文献与辞书的记载: 据《辞源》对“寒食节”的基本释义是: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辞海》:介之推 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期晋国贵族。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未得赏,因与其母隐居绵上(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文公使人召之不得,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天。后遂成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山被烧死。旧俗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相传即起因于纪念他被焚死。 辞书尚且如此,其余各类读物更有甚者的记载典型的如下: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其余书刊杂志多类此,不胜枚举,此处不再浪费时间。 本来是一个与节令有关的禁火日,怎么就加进了“政治性”的色彩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郑土有:春节是一种民俗的教化场
- 下一篇:在美国感受中国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