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勃]重月传统与文化选择:中秋节在唐代的形成(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4:11:30 《民族艺术》2013年第1期 张勃 参加讨论
三、欣赏自然之美、珍惜韶华与渴望团圆:唐代人的中秋情怀 (一) 欣赏自然之美 也许和大唐是诗的国度、人人心中有诗意相关,对于大自然赐予的美,唐代人总是能够仔细观察,认真体会,哪怕为生活所累的凡夫俗子也不例外。戴叔伦曾有一首《女耕田行》,描写了两个农村女孩子生活的艰难: 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 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 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姊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 疏通畦陇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 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馀芳泪满衣。[27] 哥哥打仗去了,母亲年老体衰,两个女孩子只好自己下地耕田,偏偏牛又死了,拉不动犁,她们所能做的就是用刀来翻地。她们先到市上买了刀,怕人家认出来而用头巾掩住脸面,因为她们实在感到不好意思,谁家像自己这样用刀来耕地呀?姊妹两个又是疏通畦垄,又是整顿沟塍,干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活,又累又饿。生活是这样的艰辛啊,可当两个女孩子收工回家时,仍然不忘记看看身边的花,感受身边的美,甚至因为看到“东邻西舍花发尽”而“共惜馀芳泪满衣”了。也许这两个普通的女孩子根本不会写诗,但是她们拥有和诗人相似的情怀。这种普遍存在的诗人情怀会令人对自然之美有着格外的瞩目。 具体到中秋玩月,无论是月形、月色还是月亮升起后周边环境的改变,都被时人摄入他们的眼底心中,创作于当时的不少诗篇都描写了中秋夜的风光之美: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28]在这首名为《八月十五日夜玩月》的作品中,刘禹锡以清丽的语句描绘了月光“能变人间世”的神奇力量,在它的照耀下,秋夜的一切显得那样清凉干净。“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历历华星远,霏霏薄晕萦。影流江不尽,轮曳谷无声。似镜当楼晓,如珠出浦盈。岸沙全借白,山木半含清。小槛循环看,长堤蹋阵行。殷勤未归客,烟水夜来情。”[29]是张祜对杭州中秋夜的描写。在他的笔下,似镜如珠的月亮将中秋夜的杭州装扮得安详宁静,情意绵绵,诗意无限。“镜里秋宵望,湖平月彩深。圆光珠入浦,浮照鹊惊林。澹动光还碎,婵娟影不沉。远时生岸曲,空处落波心。迥彻轮初满,孤明魄未侵。桂枝如可折,何惜夜登临。”[30]是陈羽在镜湖边望边的所睹所闻与所思。在陈羽的眼中,澹动的湖水、惊起的山鹊、摇曳的月光,共同构成一幅动感十足、活泼可人却又格外显得静谧的月夜图景。不同地方不同年份的中秋夜是不同的,然而在唐代人的心目中,中秋夜皓月当空的疏朗与高远,月色如水的清凉与沉静,月光化平庸为神奇的伟力,无疑是最值得玩味的自然之美。 为了更好地欣赏自然之美,唐人非常讲究玩月的地点。寺观是唐代文人八月十五的常到之处,白居易的《华阳观中秋夜招友玩月》、许浑的《鹤林寺中秋夜玩月》、欧阳詹的《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广宣的《中秋夜独游安国寺山亭院步月李益迟明至寺中求与联句》等所记述的都是在寺观中赏月玩月。有时人们也在船上或水边玩月,裴夷直的《同乐天中秋夜洛河玩月二首》,就描写了“清洛半秋悬璧月,彩船当夕泛银河”的动人情景,[31]许浑在《中秋夕寄大梁刘尚书》中提到“去年今夜醉兰舟”,可见他也有船中玩月的经历。[32]高处最宜赏月,所以唐代人也喜欢八月十五到山上去。刘禹锡《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诗云:“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33],就明言是在山上玩月的。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甚至为望月之便还打算修建专门的望月台:“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34]只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未能如愿以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