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丙安]唤醒记忆:略说中秋节民俗的原形态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5:11:09 中国民俗学网 乌丙安 参加讨论
入秋以来,国际上多家媒体纷纷关注和议论“中国航天科技消息透露即将实施2017年‘嫦娥奔月’的计划”。就在此时,全世界的华人社会正在积极准备迎接即将来临的和“嫦娥奔月”密切关联的传统节日——2008年中秋节。 近几年,随着全国上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保护已经开始重视,前两年人们的视线更多地关注了端午节的保护,近来关注中秋节保护的呼声逐渐高涨,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好兆头。许多有识之士通过网络或各种媒体,纷纷表达了对中秋节只剩下商家炒作“天价月饼”大战闹剧的强烈不满,对弘扬中秋节的传统节日文化,丰富节日的文化生活寄予很大希望。 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与社会转型的浪潮冲刷,中秋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早已经在几代人的文化记忆中被冲淡了!因此,当务之急应当唤醒记忆,重新温习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重新接续中秋节民俗文化的根脉,把当今的中秋节过得好上加好。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是从最古老的节令发展而来,按照古代的夏历历法,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段,各占 一个月,秋季占七、八、九三个月,七月孟秋、八月仲秋,八月十五日又占仲秋的中间,是为中秋,于是俗称中秋节,也叫做仲秋节、八月节,又因为八月十五月正圆,象征亲人合家团圆,所以又称团圆节。原来自周代开始,中秋节就是迎寒祭月的节日,到了晋朝就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唐代又发展成为集拜月、赏月、玩月于一体的喜庆团圆的盛大节日,北宋时期才正式确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景象更加繁荣,明清以来久盛不衰,沿袭至今。中国人几千年来把自己的生活节拍与大自然的月圆月缺紧密协调起来,构成了完美和谐的中秋节日文化。应当说这是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宝贵的非物质遗产。 中秋祭月: 又俗称拜月。但在民间常把祭月看做是“春天迎暑在东郊日坛朝祭日,秋天迎寒在西郊月坛夕祭月”的皇家官府祭典礼仪行事,据传说,当年唐明皇在一位道人罗公远的侍奉下在宫中祭月,还发生了一桩唐明皇梦游月宫的千古奇事。在民间同时也常把平民百姓在自家庭院举行祭拜升起的圆月的礼仪,叫做拜月。民间拜月,每当圆月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供起印着圆月图案,上有广寒宫、嫦娥、玉兔、桂树图形的月宫纸祃,摆放秋季丰收的多种瓜果、毛豆、莲藕等做供品,特别要摆放各色月饼,其中要有又圆又大的团圆饼。按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方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女儿节。拜月时以祈求全家幸福团圆为主题,祝愿在外地未回的亲人平安无事。拜祭仪式结束后,全家首先分食团圆饼,包括出门在外的亲人在内,每人一份,以示团圆。 中秋赏月: 这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历代最盛行的节日风俗。每逢中秋之夜,所有江河湖海岸边城镇的楼台亭榭,酒馆茶肆的大小月台都成了夜宴赏月的好去处,像南京秦淮河畔,杭州西湖岸边和船上,苏州桥头、河边,数不尽的赏月游人婆娑往来,彻夜不绝。历代大诗人词人白居易、苏东坡等多人留下来的以八月中秋赏月为题的大量诗词歌赋,几乎都是在秋高气爽,皓月当空,中秋赏月饮酒的最佳激情中吟诵出来的传世精品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默音]七月半谈“甲马”
- 下一篇:[仲富兰]“银汉秋横”说七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