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圣琪]“改火说”与唐代寒食诗的兴盛(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59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景圣琪 参加讨论
隋代以前,人们对寒食起源的看法一致,认为它源于百姓纪念春秋晋国忠臣介子推,除前文所引的桓谭《新论》卷11《离事》以外,还有如《艺文类聚》卷4《岁时中·五月五日》载蔡邕《琴操》:“介子绥割其腓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绥遂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注:介子绥即介子推)目前学术界将之简称为“介子推说”。关于介子推,其事迹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已有记载,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但在这些记载中均没有将介子推与寒食的起源联系起来,因此有些现代学者对寒食起于介子推说产生了怀疑,认为这纯粹出于后人的附会。其实从“介子推说”自汉代产生起一直到隋代以前都没有受到过质疑与否定来看,探讨此说对寒食发展所起的作用,其价值要远远超过对它正确与否的追问。 事实上,“介子推说”对寒食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推动,一是阻碍。它之所以对寒食起推动作用,是因为它将寒食与中国古人最朴素最基本的情感密切联系起来,这种情感主要包括三方面:对忠臣、神灵与祖先的崇拜。当然,这三种感情因“介子推说”而与寒食产生联系的过程并不是同步的,而是渐进式的。“介子推说”的核心是“介子推”。从先秦典籍中的相关记载来看,“介子推”原为历史上实有之名臣,曾在晋文公流亡期间追随过晋文公,晋文公回国做了国君以后,他因为拒禄而被烧死,死后受到晋文公及当地百姓的追悼,故他是一位品德高洁、形象光辉的忠臣。因此当人们用“介子推说”来解释寒食起源时,本身就赋予寒食一个最根本的功能一一纪念忠臣。并且此说中的“介子推”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后来更是由人上升为神,如《后汉书》卷61《周举传》日:“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从周举“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来看,至迟在东汉时人们已经设立专门的庙宇祭祀他,正因为如此,汉以后所述及的寒食中的“介子推”基本上就是指神灵,如《晋书》卷105《石勒载记下》:“介推,帝乡之神也,历代所尊,或者以为未宜替”、如被保存在晋人陆翔《邺中记》的隋代杜台卿《玉烛宝典》:“北方五月自作饮食祠神庙”等。这样一来,在“介子推说”解释之下的寒食又具有祭祀神灵的功能。再后来从《魏书》卷7上《高祖孝文帝纪上》中有“寒食享”来看,至迟到北魏,寒食又增加了祭祀祖先的功能。尽管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介子推说”与祭祀祖先之间发生联系的中介环节,但是由于祭祀祖先也属于祭祀功能,而在“介子推说”解释之下寒食的最初功能就是祭祀功能,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寒食后来所增加的祭祀祖先功能其源头也为“介子推说”。正因为“介子推说”使寒食集祭祀忠臣、神灵与祖先等功能于一身,所以寒食能够在中国古代广大民众中深深地扎根。此后寒食虽然受到过外界诸种的压力,但仍能继续地发展壮大,原因就在于此。故寒食从东汉见于典籍之后,一直没有停止过发展的步伐。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袁跃兴]文人笔下的“年味”
- 下一篇:[单振国]窗花里的浓浓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