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刘锡诚]中日金鸡传说象征的比较研究(5)


    三、恩与报恩
    与中国和日本的伦理道德准则相适应,金鸡传说中包含有相当数量的报恩的传说。
    西本鸡介编《日本民间故事》里有一则题为《母鸡报恩》(宫城)的故事说,有一家人家的母鸡突然叫了起来。一般报晓的任务,是由公鸡担任的,母鸡啼鸣,预示着要发生灾祸。主人对这只母鸡厌恶了,拧着鸡脖子,把它扔到了海里。艄公拉网把这只母鸡拉上岸来。母鸡在奄奄一息之际,仍不忘养它的主人,说:猫要害死主人;如果猫从主人的茶盅上跨过身去的话,茶盅里的茶千万喝不得。说完,母鸡就死了。事情正如母鸡预言的那样。主人把猫杀了。
    日本民族学家川岛武宜在为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所著《菊花与刀》所写的评论《评价与批判》中说:“日本的社会结合大部分是雇佣或领导与服从的关系,而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自由意识这一媒介的结合,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这种关系究竟是由什么样的意识来加以维持的?是由什么规范体系来加以确立的?可以说,这方面的论述,在我国至今尚述鲜见。我认为应当承认,这种关系最本质的要素就是两个原理,其一是‘恩’的原理,其二是家族制或‘家’的原理。”[17]《母鸡报恩》正是建立在“恩”的原理之上的民族之“恩”与“报恩”这种义务与履行义务的图画。母鸡接受了主人的养育之恩,知恩而报是它的义务。当它预知猫将害死主人的信息之后,不顾主人因它啼鸣而将其扔入海中的非德之行,依然忠于主人,捐弃前嫌,知恩必报。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的,这里显示的是日本式的“恩”,是一种对缺乏“德”的施恩者所回报的“恩”,与中国人的“报恩”是大相径庭的。本尼迪克特说:“日本人把这些德绝对化,从而背离了中国人关于对国家的义务和孝行的概念。”“中国人设定一种凌驾一切之上的德作为忠与孝的条件。这个德即是仁。”“‘仁’被彻底地排斥于日本人的伦理体系之外”。[18] 可惜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大藤时彦先生的文章《金鸡传说的形成及其研究》里没有涉及。
    中国的动物报恩故事极为流行,钟敬文先生在他的《中国民谭型式》一文里曾经列出三个类型。[19] 金鸡报恩故事是整个动物报恩故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关于报恩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准则。
    浙江雁荡山一带流传的《金鸡峰》说,农夫李少贵的老婆打柴时遇到一条大蛇正在盘食一只山鸡,便用柴刀砍死了蛇,救出了山鸡(金鸡)。后,金鸡为了报救命之恩,每天到李家屋里下一个金蛋,每个金蛋里有一块金子。财主王不义起了呆心,要逮住金鸡。抄李家,用网捕金鸡。金鸡被打断了一只翅膀,鲜血染红了溪水。金鸡因伤势过重,死于仙姑洞前的山坡上。李家夫妻用金鸡遗下的金子修了一座桥,就叫金鸡桥。[20]
    河南流传的《鸡公山的传说》说,早年鸡公山一带是大海,金哥打渔,是岛上的主事人。有一天,一只大雕叼着一只雏鸡,这雏鸡就是王母娘娘司晨鸡的女儿鸡娥。为了报恩,鸡娥的父母鸡公鸡婆把他接至司晨宫,为二人举行了婚礼。下界有九条恶龙为害人民,金哥下来为民除害,鸡娥让他吃下一颗金蛋,金哥长出了硬喙、翅膀、金色羽毛,成了一只大雄鸡。[21]
    与日本的《母鸡报恩》相较,四个中国同型故事的施恩与报恩观念是不一致的。中国的观念强调的是德、仁与报恩的一致性。在中国故事里,没有施恩者的恩与报恩者的义务的分离现象,而在日本故事里则强调了这一点,即主人曾经背信弃义地想淹死鸡,鸡却捐弃前嫌,不计较主人的缺德而报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