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宋明清儒学派别争论与《明史》的编纂(2)

徐乾学恢复《理学传》体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在官修的历史中再一次确认程朱学派为正统,而同时排除并因此诋毁其他学派,使其处在不作为真正的儒家而被接受的位置上。在黄宗羲看来,正统性恰恰就是问题。如"今以场屋时文之学,处诸儒于堂下,据聚讼成言门户意见,而考其优劣,其能无失乎?"(23)而且,道学家们在儒家道的历史上并没有特别的地位。黄宗羲讲:
    周程诸子,道德虽盛,以视孔子,则犹然在弟子之列,入之儒林,正为允当。今无故而出之为道学,在周程未必加重,而于大一统之义乖矣。……儒之名目,原自不轻。(24)
    黄宗羲下结论,"道学一门,所当去也。一切总归儒林,则学术之异同,皆可无论,以待后之学者,择而取之。"(25)
    我已详细地讨论了黄宗羲给史馆的信,因为我相信,如果有什么重要东西被淹没的话,它就是正在形成中的17世纪关于处在古代中国后期的儒家传统的论述的批评的一部分,这种批评在朱彝尊、费密(1615-1701)和其他人的著作中也能看到。黄宗羲的批评驳斥了这种道学家谱化的根本设想,道学家谱化是将儒家传统作为一个单一的传承了道的圣人和杰出人物世系而概念化。儒家传统的这种理解实质上使得一个儒家对儒家传统不可能明确表达一种远见,即至少绝对不把道学作为正统加以重申。正是这种理解是促使王阳明要借他编的引起争论的《朱子晚年定论》来重申自己的新思想的原因。虽然这本朱熹听上去竟奇特地像陆象山的朱熹书信集后来被如周汝登(1547-1629)、孙奇逢这样的儒家作谱者在其各自所撰的《圣学宗传》、《理学宗传》中作了重新安排,以调解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思想争论,但是通过系统地隐藏朱熹和陆象山的分歧,以及对朱熹作为最终的权威的强调,这种调解还是将儒家过去的道学概念作为道统--一个传承统一的思想并将未能信奉传统这一根本统一体的人排除在外的单一的谱系--加以重申。
    当其他编撰者在讲正统的传承和一致性时,黄宗羲在他的《明儒学案》序中却认真地关注着思想的变化。黄宗羲讲:
    学术之不同,正以见道体之无尽也。奈何今之君子,必欲出于一途,勦其成说,以衡量古今,稍有异同,即诋之为离经畔道。
    接受全祖望的看法,认为黄宗羲对正统的有说服力的批评说服了史馆的成员,这好像是无所疑虑的,但我相信这不是事实。虽然《明史》没有为正统的儒家独辟一章,但是道学在《儒林传》中仍然是与阳明学派分开的,而且序言中重申了现在所看到的关于儒家传统的说法:正统儒家"守儒先之正传",而王阳明的追随者"别立宗旨,显与朱子背驰。门徒遍天下,其教大行,其弊滋甚。"(26)
    将某些人列于儒家传统的历史上,而将另一些人作为异端排除在正统谱系之外的这种区分方式可能形成于17世纪的某个时候。道学作谱长期形成的实践--它为徐乾学所继续--通过将其他儒家学派排除在道统之外来保证其纯洁使得道学合法化。虽然陆陇其(1630-1693)--清代早期一位重要的程朱发言人--反对徐乾学的建议,但是他并不主张道学等同于儒学,而是在陆陇其看来,道学之外别无儒学。在回答徐乾学的建议的信中,陆陇其讲:
    于《明史》中去此一目(《道学传》)以示特尊濂洛关闽之意。……且以"道学"二字论之,道者,天理之当然,人人所当学也。既为儒者,未有可不知道学,不知道学,便不可为儒者。自儒林与道学分,而世之儒者以为道学之外别有一途可以自处,虽自外于道犹不失为儒。遂有俨然自命为儒、诋毁道学而不顾者。不知《宋史》道学之目不过借以尊濂洛诸儒,而非谓儒者可与道学分途也。今若合而一之,使人知道学之外别无儒者。(27)
    原本只是许多儒家学派之一的道学已被扩大成作为整体的正统儒学。虽然《明史·儒林传》中全予记载,但王阳明的追随者们在形式上被降低到第二位,王学中的流弊也充分地向读者们作了预先警告。而且,道学家们被重新拉回到儒家的行列之中,但是我相信,这种回归不是作为历史上的儒家传统概念扩大的方法,而是使道学家们能将所有儒家的道改造成他们所拥有的那种道。
    注释:
    ①《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鲒埼亭集》卷十一。
    ②《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南雷文定前集》卷四。
    ③《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④《〈明史〉编纂考略》,杜维运等编《中国史学史论文选集》第548-549页。
    ⑤《宋史》卷四百二十七。
    ⑥《理学宗传》序。
    ⑦《理学宗传》汤序。
    ⑧《徐健庵修史条议》,刘承干编《明史例案》卷二。
    ⑨同上
    ⑩同上
    (11)《彭羡门明史立道学忠义二传奏》,《明史例案》卷九。
    (12)陈荣捷《〈性理精义〉和程朱学派》,狄百瑞编《新儒学的展开》,第554页,纽约,哥伦比亚1975年版。
    (13)《国朝学案小识》卷三。
    (14)《汤文正明史凡例议》,《明史例案》卷四。
    (15)《朱竹垞史馆上总裁第五书》,《明史例案》卷五。
    (16)《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专书》,《南雷文定前集》卷四。
    (17)同上
    (18)同上
    (19)《移史馆论不宜立理学传书》。
    (20)同上
    (21)同上
    (22)同上
    (23)同上
    (24)同上
    (25)《明史》卷二百八十二。
    (26)同上
    (27)《陆清献答徐健庵书》,《明史例案》卷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