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一飞]谈民俗田野作业中的“还乡调查”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7:11:03 学苑出版社网站 邵一飞 参加讨论
[摘要]本文以周作人、顾颉刚、娄子匡、钟敬文和费孝通等大家为例,对民俗田野作业中普遍存在的调查者选择自己的家乡为调查点的现象作出思考和整体把握,认为民俗田野作业中存在“还乡调查”的模式,由此界定“还乡调查”的概念,并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还乡调查”的类型、动因、中介、价值和意义作出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 民俗;田野作业;中介媒质人;一国民俗学;乡土意识;还乡调查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3-0065-05 导 言 在民俗田野作业过程中,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即许多民俗学者会在自觉或不自觉的情况下,选择自己的家乡作为田野调查点,以各种方式作专业调查。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民俗学者早期从事田野作业之时。中国的民俗学者尤其喜欢这种“返回家乡”式的调查。笔者试图对这种现象作些探讨,期望得到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经验。 一、对“还乡调查”概念的界定 “还乡调查”是笔者杜撰的一个词语,试图用以认知民俗田野作业中存在的“还乡”现象,是否妥当,有待进一步把握。从语义和逻辑形式看,本文所谓“还乡调查”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调查”,名词属性。“还乡”修饰“调查”。“还乡调查”指的是一种调查活动的形式。 (一)定义 本文所谓“还乡调查”的概念,是指在民俗田野作业过程中,民俗学者及其相关人员选择自己的家乡为调查点,以家乡民俗事象为对象,在家乡作专业调查的一种群体共趋性行为的指称。 可以认为,“还乡调查”是民俗学的一种特殊学术实践行为。民俗与乡土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还乡调查”的形式,从实体操作的角度对调查者和调查对象作了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调谐,起到协调配置调查资源的作用。“还乡调查”应该是民俗田野作业中最接近民俗本质的一种工作方式。 (二)内涵 “还乡调查”概念的内涵,是指民俗学者及其相关人员为了实施民俗学调查计划而选择自己的家乡为调查点,以家乡的民俗事象为对象或在家乡作相应专业调查的行为。这个内涵,涉及到调查者身份及其与调查地点的关系、调查事象以及调查活动等因素,主要包括对家乡亲友和熟人的定向访谈、对家乡民俗事象的实地调查、对保存在家乡的文献资料和对承载家乡民俗事象有关人员的了解等内容。 (三)外延 “还乡调查”概念的外延,是指民俗学者及其相关人员的家乡及其周边区域。主要包括出生地、籍贯和居住地以及周边存在血缘和地缘关系辐射的相关区域。主要涉及调查者、调查事象和调查地点等三个因素。其中,调查地点和调查事象是关键因素,只有具备家乡及相关属性关系的地域、地点和事象,才符合“还乡调查”的条件特征。“还乡调查”的外延指向具备特定意义的人文地理区域,既是一种地理区域指向,也是一种人际关系指向,还是一种事象性质的指向。 “还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对与乡土、乡音、乡情等有关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但不是所有的在家乡出现和发生的民俗事象都属于“还乡调查”的范畴。可以说,只有那些与家乡相关并对家乡的日常生活、历史变迁等起到重要作用的民俗事象,才是“还乡调查”的意旨。“还乡”不是目的,是手段。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心理、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等发生许多变化,“乡”的概念也应该进一步扩大了。小城镇和某些大、中城市都应纳入民俗田野作业的“乡”的概念范围来考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