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左宁胡鸿保]“表演”的跨学科比较——试析戈夫曼、特纳及鲍曼的表演观(3)


    相较于戈夫曼的“意义共同体”结构及特纳的“社区共同体”结构,鲍曼更强调“言语共同体”结构。他指出,由于“每一个言语共同体(speech community)都会利用有特定结构的、源于该共同体在文化上成为惯例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方式资源的一套与众不同的交流手段来设定表演框架,从而使发生在该框架内的一切交流,在该共同体内部被认定为表演” [11](P66),因此,那些具有结构性、惯例性的语言交流形式在表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预设了社会生活中的传统的结构性力量仍然在现代生活中发生作用,表明依据这些语言表演传统,表演者与观众/听众都清楚地意识到双方的交流正处于表演情境中。同时,鲍曼也对传统的表演方式和新生的、创造性的表演形式之间的关系给与关注,指出“在每一个社区和每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对表演都有各种各样的观念,这些观念会影响到以往的表演和创造性的表演之间的关系”[9](P140)。
    鲍曼的“表演”承袭了诗学形式的基本观点,追寻言语作为艺术的交流方式的表演对于社会生活的建构功能。在鲍曼看来,表演是交流展示的一种模式,强调言语交流过程中言语生产得以完成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表演者与听众的互动是通过言语沟通来完成的,是由表演者与听众协作完成的。鲍曼还指出表演作为一种交流模式,它是灵活的、可变动的,并提醒研究者注意在田野中表演的交流模式向其他的交流模式的转化。
    也有学者指出鲍曼的表演观的局限性。首先,表演理论存在内在方法论的局限。因其要求研究者对调查地的语言有很好、很细致的掌握,这成为表演理论应用于跨文化研究中的阻碍。第二,对于“艺术性交流”的格外关注使得表演理论背离了对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的关注与参与。[13]
    四、结语
    表演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社会学、人类学及民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转向。这种转向的出现,既是学科范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要求的积极回应。倘若要简要概括上述三位学者的表演观的话,那就是:戈夫曼的表演理论,将表演视作日常生活互动情境中自我(群体)印象管理的手段,贯穿着社会与个人辩证的关系;在特纳看来,仪式场域中运用象征符号进行展演的仪式过程就是表演,仪式表演对维系社会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功能;鲍曼认为表演就是诗学传统下强调已设定的表演情境中艺术的言语交流形式。尽管学科间有不同程度的对话,甚至在具体概念的运用上相互影响,社会学、人类学及民俗学学科仍因学术传统相异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
    无论秉持何种表演观,表演行为作为实践都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人们的生活戏剧中。美国当代人类学家奥特纳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实践论趋势做出评论[8](P633-643),虽未直接谈及表演,但其划分的特殊实践与普通生活实践两种实践类型恰恰对应不同的表演观。戈夫曼很早便着手研究的日常生活中的表演即是普通生活实践。特殊实践则包含了英国象征人类学大师特纳关注的仪式表演。新近的实践理论更倾向于探讨普通生活实践。若站在实践论者的立场比较三人的表演观,则不难发现,戈夫曼与鲍曼更强调社会文化系统形塑表演实践的过程;特纳则反其道行之,关注研究表演实践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再生产与变迁两方面)。三人的表演观虽各有侧重,但都只关注实践与系统互动过程的单向环节,并不全面。若能以实践论的视角重新审视不同的表演观,并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的交流与对话,表演理论会更加丰富。
    参考文献
    [1] 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美)戈夫曼,欧文。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 Goffman, E. On Fieldwork [M]// Darin Weinberg (ed.)。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2[1989].
    [4]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 Schechner, R. Victor Turner's Last Adventure [M]// Turner, V.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s, 1986.
    [6] (英)特纳,维克多。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M].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 (英)特纳,维克多。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8] 奥特纳,雪莉。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理论[M]//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读。黄剑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9] (美)鲍曼,理查德。美国民俗学和人类学领域的表演观[J].杨利慧,译。民族文学研究,2005(3)。
    [10]杨利慧,安德明。理查德·鲍曼及其表演理论──美国民俗学者系列访谈之一[J].民俗研究,2003(1)。
    [11](美)鲍曼,理查德。对表演的设定[J].翟胜德,译。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增刊。
    [12](美)鲍曼,理查德。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杨利慧、安德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13]彭牧。实践、文化政治学与美国民俗学的表演理论[J].民间文化论坛,2005(5)。
    *感谢杨利慧教授给本文提出了宝贵意见。文中若有表述不当之处,由作者负责。
    --------------------------------------------------------------------------------
    作者简介:
    左宁(1984- ) 女,辽宁省开原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2007级博士研究生,主攻人类学方法与社区研究。
    胡鸿保(1948- ),男,上海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类学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 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