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刘一皋]社会调查及学术研究的态度


    大部分中国读者认识甘博(Sidney David Gamble),差不多源于其所拍摄于20世纪初期的珍贵老照片的摄影展。这些老照片的部分内容于1988年编辑成摄影集出版,之后在美国、加拿大十多个城市巡回展出,1999年来到照片的诞生地中国,先后在中国内地13个省市和香港展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了推动对这批珍贵摄影资料的保存与研究,还成立了甘博基金会进行运作。作为学者的甘博,中国读者了解的并不多。甘博对于中国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北京和河北定县,即试图通过两个地方的深入调查与研究,了解并解释中国华北地区城市与农村的社会发展问题,其成果在国外相关研究中很受重视。相比而言,中国学者使用较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外文书籍的收藏较少;对于北京社会的调查更是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借阅使用很受限制。所以,《北京的社会调查》中译本的出版,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甘博进行北京的社会调查的背景和意义
    甘博将北京社会调查的背景环境表述为:“当前的北京和中国存在着两项运动,一项是在知识阶层中开展的文化复兴运动,或称新思想运动,另一项是遍及各阶层的基督教运动。这两项运动都使人们对实际的社区服务事业产生日益浓厚的兴趣。”同时,甘博敏锐地指出:新文化运动“目前的一种危险,是过分强调西方的社会理论。要知道这些理论产生于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的社会和工业环境中,除非通过研究和具体的实验对这些理论做出修正,否则它们不会适合中国人的实际和生活”。甘博的办法是,通过教会具体的、坚实的、持续的工作,修正新文化运动的偏差。
    然而,令甘博始料未及的是,当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思潮与爱国运动汇合后,立即产生出了强大的非基督教运动。此后,教会在中国的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建设作用,但只是处在边缘位置。尽管甘博未能预料到两项运动的发展结果,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基督教会对于中国社会重建所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却逐步显露出其价值和意义,其中就包括甘博的北京社会调查。
    其一,《北京的社会调查》旨在强调,社会调查是社会重建的基础性工作。甘博在书中反复讲:“中国正处在一个转折时期”,“也反映出新旧交替中的种种可能与危险。”举行社会调查是为了促使中国向进步的方向发展,也为了使西方人更准确地了解中国,并给予友好的援助。之所以选择北京为对象,是由于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政治和教育中心,较之上海、汉口、天津等口岸城市更具中国元素,实验的成功将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实地调查从1918年9月至1919年12月,正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展最为急剧、动荡的年代。此前,西方人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主要还是一些个人的一般性观察及经验,且分散在不同的几个领域内。事实上,与各种改造中国社会的主张相伴随,此时中国人也在考虑进行自己的社会调查,但项目更为琐细,内容偏重于农村社会;而且,社会调查工作也越来越作为认识和解释中国革命的工具而存在。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的历史转折和社会结构变迁,社会调查越来越引起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不但对于现实社会的调查研究工作在不断深入,对于历史上的社会调查也采取了更为重视的态度,以便从历史的连续性中更为准确地认识现实。近年来,就有学者对于民国时期的社会调查进行整理、分类、出版,如李文海主编《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二编,2009年版),极大地方便了研究工作,也明显暴露出城市社会调查的不足。《北京的社会调查》的出版,也应算作是此项工作的重要部分。
    其二,《北京的社会调查》展示出了参与者们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在调查设计和方法运用上严格遵循专业学术规范,在报告的撰写上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将社会实践的热情与学术研究的态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完成社会调查工作的基本要素。参与者中有燕京大学学生、曾留学的中国文化人、传教士、教会志愿工作者,即基本上是由志愿者组成,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有坚定地服务社会的信念。调查所需经费均来自个人及教会的筹措和捐助,这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极为难得。全书提供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城市社会调查设计框架,内容包括方法论和结论、历史、地理、政府、人口、健康、教育、商业、娱乐、社会罪恶、贫苦和慈善事业、监狱、宗教事务及社区、社团调查等,勾勒出了五四时期北京社会的一个轮廓。其中有些内容,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未受重视,或只是用于论证中国革命的合理性,但就现实社会的发展观察,却正是近一二十年来的社会研究热点。《北京的社会调查》也推动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成立,可谓对中国社会调查学术化的重大贡献。
    其三,《北京的社会调查》较系统地保留了一批历史资料,包括文字描述、数量统计、地图和照片,体现了调查材料的多样性,对于处在长期战乱、统计资料不全环境下的中国而言,这些材料就显得更为珍贵。全书在正文外,为了保存调查所获资料,还以附录的形式收入书中,体现了编辑的严谨。这些材料中,老照片的价值已经得到了确认,对于文字和数字部分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开展。
    《北京的社会调查》中的一些细节还能引发今人的思考
    在关照现实中阅读历史的社会调查,就好像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一段不起眼的叙述,一些原本不熟悉的细节,随着阅读变得清晰起来,引人注目思考,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一样,具有了生命的意义。
    对于民国时期的警察,多数人可能只有一个朦胧的图像,在影视和文字传媒上,警察大多被描绘成国家机器和统治者的帮凶。甘博提供了另一种警察形象。他认为,北京是东方各国城市中治安最佳的城市,警察不仅履行指挥交通、逮捕罪犯等一般性警察职能,还需履行卫生、消防、街道清扫、人口普查等职能,并承办了两所医院和大部分慈善机构,是一支高效的队伍。为什么一支不那么制度化、专业化的警察队伍,反拥有较高效能呢?显然需要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热点问题。再有,在对灯市口社区基督教普通信众的调查中,居民日常所读的报纸,大都不是那些现今历史研究中用来代表民意或公意的报纸,普通人的读报偏好反映着历史叙述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
    “北京是一国之都,官方对城市做了多方面的改造,如修建了庞大的排水系统,在主要街道铺设路面,限制行乞,极大地改善卫生条件等。”更为重要的是,甘博还观察到了其负面,“这座城市最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许正源于它自身和中央政府的联系。”除了在财政上有依赖感,降低了城市自身的主动性,“许多人怀着谋得一官半职的希望来到北京,据估计这座城市的求职者已超过11万人,而政府部门只有大约5000个职位。这些远离家乡又没有被录用的人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仅因为他们人数众多,还因为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国家的精华。”大都市邪恶风气的熏染和以到手的权力抵偿为谋取权力所消耗的时间和金钱,是腐败得以产生的温床。这些现象似乎仍然若隐若现的存在,只不过大家看见的多是首都地位带给北京建设的好处,对于负面却认识不足。比较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的快速发展,北京的活力显然要逊色一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