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诚]关于民间信仰和神秘思维问题(下)——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3:11:56 中国民族文学网 刘锡诚 参加讨论
像所有民族民间文化一样,巫术在衰落之中。不论何种巫术,它们都是今人认识历史和认识人类所走过的历程的重要资料,具有认识价值。从搜集记录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来说,不论是善良巫术还是黑巫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都要通过调查把它们记录下来,越做到真实越好,当然这是很不容易的;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来说,危害人类和危害社会的黑巫术和妖术,则不应当让其继续传承和发展下去。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城市里下岗失业者增多,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在最低生活保障线、即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人口还不少。社会上本来就存在的、而在很长时期内处于休眠期的巫术等蒙昧思想和迷信活动,在这些困厄的人群中,迅速滋长蔓延起来,是合乎文化发展规律的。在欧洲和美国的历史上,也曾有过巫术神秘主义文化风尚风靡一时的时代,巫书、占星术、妖术等甚至影响到文学。在我们这里,在现阶段社会,出现这种神秘主义文化风尚也是不必奇怪的。尽管从文化学的层面来看,巫术等神秘精神文化活动的复兴,自有其社会的和经济的背景,但它们的泛滥毕竟也给我们今天的理性思维、科学思维、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前所说,在知识和科学无法用武的空隙,便是巫术得以施展的地方。知识和科学的提高和普及,自然会逐渐占领巫术等的领地。但要想巫术等神秘文化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完全地退出人事的领地,如果不是反科学的意识形态催生的畸形社会和文化思想,也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至于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之徒盗用民间文化的名义,装神弄鬼、打卦算命、图财害命,这种种行经,则与我们所要保护的民间文化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这些迷信和邪恶活动腐蚀着人们的心灵,妨碍着人们思想的健康成长,阻滞人们积极参与和正确进行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毒化那里的社会风气,干扰以至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这类活动显然是应该依法予以取缔的。 (五)民间信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近来,关于民间信仰的问题屡屡成为一些学术会议和工作上的话题。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如何对待民间信仰,已凸显为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10月25~27日由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在北京举办的“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上,“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民间信仰的现状”等,成了与会者们关心的问题。《中国民族报》最近也连续就民间信仰问题发表了三篇长篇署名文章。 民间信仰是任何社会之为社会的必然因素,在今天仍然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上述“民间信仰与和谐社会”研讨会的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民俗学界看待民俗文化,认为民俗的背后都有信仰的因素存在。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无所不在,无处不在,门神、灶神、财神、车神、山神、桥神、天地君亲师位神……百姓生活中到处都有俗‘神’的存在,是民众追求平安、幸福的精神寄托,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与宗教有密切联系,大与制度化的宗教有很大的区别,二者不能等同;民间信仰与教门、会道门也有联系,但二者之间有根本区别,不能等量齐观。”[6]这使我联想到70年前顾颉刚应编辑《孟姜女月刊》的娄子匡之约给该刊写了几句话,娄子匡把这几句话加了一个标题,叫《天地间的正气》,发表在《孟姜女月刊》第5期(1937年6月1日)上,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更加科学化,70年过去了,到今天也还没有失去其科学性和现实意义。他写道: 情歌,是从内心发出的。宗教的信仰,也是从内心发出的。这两种东西的出发点和它的力量是相同的,同样是天地间的正气。 可怜的中国男女间人,自以为羞道,不肯唱情歌、没有宗教的信仰。弄得与人间以为看透一切,大家没有真性情,而人,于是只有利害的关系,成了一盘散沙。 娄子匡先生辑了这一集,给我读,我觉得这本歌集里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所需要的。如果能由我们的提倡,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有情、有信仰的民族,那么前途就有望了。 愿娄子匡先生以表彰情歌作救国事业![7] 作为历史学家,顾颉刚看到了我们民族缺少什么。中华民族不像西方大多数国家那样,我们没有统一的国教,但我们不等于没有信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民众是有自己的信仰的,可是,我们的一些自认为文明进步的干部,却以为这些民间信仰是与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相悖的,表现了他们的社会进化观,不过是目光短浅的,与唯物史观无缘的。从文化史的发展看,我们的民族,如能像顾先生所言,既有情,又有信仰,那我们的民族的前途就是“有望的了”。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马克思《路易士•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 [3]米尔希•埃利亚德《神秘主义、巫术与文化风尚》第53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 [4]基思•托马斯著、芮传明译《巫书的兴衰》第52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5]马林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第48页,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 [6]《民间信仰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22日第4版。 [7] 顾颉刚《天地间的正气》,《孟姜女》月刊第5期,1937年6月1日,杭州。 文章来源:此文前四节发表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第1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5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