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贾凡
http://www.newdu.com 2024/10/31 06:10:57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国家非遗中心 参加讨论
编者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贾凡,蒙古族,副研究馆员。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自治区艺术研究所所长。现任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贾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自治区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贾凡:2016年,自治区中心主要完成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延续重点任务,使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具体包括: (一)持续开展自治区濒危项目抢救“双百工程”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艺技能抢救性记录项目”,到2016年底,已完成80余项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和207位自治区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二)加强理论建设,推进自治区非遗丛书的编辑与出版工作。其中,《锡林郭勒敖包祭祀》《宝音德力格尔大师长调演唱技法》《巴德玛大师长调演唱技法》《莫德格大师长调演唱技法》四项研究成果即将出版。 (三)完成3名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前期采集任务,目前已采集项目实践及传承人教学视频约120小时、口述史资料约40小时、图片5000余张。 图1 采访乌力格尔国家级传承人戴沃德 (四)积极开展《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前的研讨、修订工作。 二是完成常规任务,带动全区业务工作向前推进。具体包括: (一)完成第五批国家级传承人的评审推荐,同时开展第五批自治区级传承人的评审工作。 图2 第五批自治区级传承人专家评审会 (二)加强对全区基层非遗工作者的培训与指导。自治区中心对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兴安盟等地的非遗保护一线工作者开展业务指导与培训,内容包括四级名录体系建设、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规范、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等,全年累计培训指导400余人次。 (三)举办2016年文化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组织非遗项目展演,并向多家图书馆赠送非遗保护理论成果。 图3 文化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现场,孩子们兴趣盎然地与传承人交流互动 (四)非遗档案建设与数字化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数字资源总量达30TB,内容包括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申报材料、抢救性记录成果资料、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资料等。 国家非遗中心:自治区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贾凡:自治区中心于2009年3月18日挂牌成立,是自治区文化厅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内设办公室、管理科、保护研究科和档案资料技术科4个科室,人员编制25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大多数,具有多名民俗学、人类学、新闻传播学专业背景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为中心业务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国家非遗中心: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内蒙古自治区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贾凡:一是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内蒙古自治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直线距离1700多公里,拥有森林、草原、山川、平原、沙漠、湿地等多种地理环境。有8个民族世居于此,其中包括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三个人口较少民族。多样化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内蒙古特色鲜明、绚丽多彩的文化面貌。以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蒙医药为代表的草原文化,和以鄂温克驯鹿习俗、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为代表的狩猎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都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耀眼光芒。 图4 桦树皮制作技艺 二是内蒙古作为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与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在文化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诸多的相似性,有很强的文化亲近感与文化共鸣,这种特点为文化互动交流和非遗联合保护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是多国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 图5 蒙古族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座谈]中外专家与民俗学专业师生座谈纪要
- 下一篇:鲍辛格:日常生活的启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