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专访辽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吉祥(2)


    整体性保护方面,2014年,省文化厅将建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列为年度重点工作。省中心成立调研组,深入抚顺、本溪、丹东3市26个乡镇的44个村屯,调研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文化遗产、民众生产生活方式、节令习俗、精神信仰等文化事象,完成《辽东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的编制及上报工作。
    
    图10 省中心调研采参放山习俗
    抢救性保护方面,我省于2016年全面启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组织中心工作人员、学术专员和专业摄制团队组成抢救性记录小组,采取多组并行、重点推进的方式,陆续对20名国家级传承人开展声、像、图、文的记录工作。
    三、将田野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为科学合理地制定保护计划,自2010年起,省中心每年都组织专家、业务人员组成调研小组深入田野,开展实地调研。目前已完成省级以上传承人,以及刺绣、剪纸、秧歌、皮影等多个项目的调研工作,掌握了丰富翔实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省中心将调研资料编辑整理,出版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览》《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古渔雁民间故事精选》《辽海绣色》等非遗保护成果。
    
    图11 2013年,省中心在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大琵琶村开展民俗调研
    
    图12 辽宁省非遗保护出版成果
    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为提高大众的文化自觉和保护意识,我省利用“文化遗产日”、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和对外文化交流等契机,举办各类非遗展示展演,开展宣传工作,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
    
    图13 2017年新春文化惠民季“逛大展·看大戏·过大年”非遗展示展演周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王吉祥:省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努力提高保护水平,科学有效地开展保护和传承工作。经过几年的积累,形成了三点认识,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是要有保护理念的前瞻性。非遗保护所采取的路径和方式基本就是保护理念的体现,因此,保护理念具有前瞻性往往会令工作事半功倍。以省中心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为例,省中心早在2010年就认识到数字化保护的重要性,并确立了数字化保护的指导方针。我们利用开展传承人和项目调研的契机,全面收录相关图、文、声、像资料,并建立省级多媒体资源库,对数字资源加以保存和管理。2013年,国家非遗中心开展第一批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时,中心已积累了大量高质量的多媒体数字资源,这为我们后续快速推进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14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资源库
    二是要有科学准确的学术定位。非遗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涉及民俗学、人类学等专业知识,要想科学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离不开强大的专家团队。省中心在培养专业化团队的同时,特别重视专家的力量和作用。无论是调研,还是抢救性记录,都坚持以“专家+业务骨干”的组合作为团队核心。在这里,专家不是以咨询者,而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切实融入工作,严格把关各个环节。比如在抢救性记录工作中, 辽宁省艺术研究所的李威老师作为学术专员,跟随我们前后七下凌源,每天都要根据访谈情况调整提纲,正是这种“沉下去”“扎下根”的态度保证了记录成果的真实性和学术性。
    
    图15 学术专员李威与凌源皮影戏传承人徐积山探讨皮影雕刻流程
    三是将文化惠民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创新非遗传播、传承的方式。从2015年起,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被省政府纳入惠民实事工程,划拨专项经费280万元,每年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活动300场。省中心利用此契机,连续三年在全省进行深入持久的“文化输出”,通过策划高校剪纸巡展、非遗大讲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增进大众、特别是青年人对非遗的认识,将“送文化”转变为“种文化”。目前有很多学校,特别是艺术类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已与传承人建立联系,邀请传承人定期授课。
    
    图16 2016年10月20日,沈阳“面人汤”传承人走进沈阳大南街第一小学,为同学们展示面塑技艺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王主任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原则和理念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王吉祥:2017年,省中心将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为指导思想,稳步推进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从建章立制的基础阶段向“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阶段发展。重点做好八项工作:一是有序推进抢救性记录工作;二是按计划完成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三是不断完善非遗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建设;四是启动国家级传承人调研工作;五是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六是举办全省非遗基层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七是加大非遗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八是稳步开展实物征集工作。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王吉祥:省中心一向重视非遗宣传工作,于2009年创办《辽海记忆》,是全国非遗领域内创办最早的期刊之一,迄今已编印51期。自创刊以来,《辽海记忆》通过策划“深度报道”“特别策划”“田野”“论坛”等一系列专栏,宣传辽宁非遗保护成果,反映最新工作动态,介绍非遗保护前沿理论,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受到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外省同仁的认可和好评。此外,省中心开通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微信号:lnfyzx),用以发布非遗保护的相关动态资讯。
    
    图17 《辽海记忆》期刊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王吉祥:我认为,在国家不断加大保护力度的今天,我们非遗保护工作者更要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来从事这份工作,既要有崇高理想的人文情怀,又要有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首先,基础工作不容忽视,需要扎实、稳健地去开展。省中心从2010年开始,坚持开展调研工作,并注重资料的采录和整理。事实证明,我们前期所做的每一份扎实工作都没有白费,这些宝贵资料为我省后来多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次,要多元保护方式齐头并举,提高保护水平,创新保护理念。比如,我省计划在振兴传统手工艺、建立常态非遗展示场馆、促进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等方面继续探索,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