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敖其:让蒙古族民俗文化世代传承(2)


    中国社会科学网:作为《蒙古民俗》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人和《蒙古民俗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对于蒙古族民俗,您可以说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感情,借这个机会,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蒙古族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
    敖其:2006年开始,我们国家建立逐级遴选精品课的制度,我们学院教学和科研的亮点就是民俗学,所以我们就从蒙古民俗开始打造精品课程,蒙古民俗因为有自身鲜明的特色,在2008年就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我们也对民间文学、北方民族文化、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八门课程予以强化,组建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9年,被教育部获准国家级教学团队《蒙古民俗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蒙古民俗的范畴非常广,有五大类:一是生产民俗,其中最有特点的是狩猎民俗和游牧民俗等等,游牧文化中有很多的民间智慧,如:牧民为什么一年四季游牧、最重要的是倒场,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他们掌握了人、草原、畜群三者之间的有机关系。牧业民俗中还包含很多仪式性的民俗,比如挤马奶的仪式,早期挤马奶的工作是由男性完成的,因为在迁徒征战的过程中,马奶的营养非常丰富,它有很强的解毒功能,为此对这种仪式特别重视。与牧业文化相关的仪式性的活动很多,像打马鬃、烙马印等等。生产民俗里还有一个具有特色的行旅民俗,它既不完全是交通运输,也不完全是搬迁迁徒,这里融入了许多内容,如,征战民俗、长途跋涉、日常搬迁的勒勒车队、驼队,既跟商贸有关系,也与日常生活中的迁徙活动有密切的关联;二是,生活民俗,主要是衣食住相关民俗,蒙古族的饮食主要分为四大类,白食,就是奶食品,奶食品的制作技艺是丰富多样的,主要有奶豆腐、奶皮子、奶油、图惕、阿如拉、楚拉等。民间智慧在饮食文化当中也得到很好地体现。肉食,肉食做法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手把肉和烤全羊等,实际上最有特点的还有风干肉,传统意义上的风干肉跟我们现在在市场上买到的,完全是两回事,现在我们买的风干肉,大都是通过快速烤干或者是晾干而成的,传统意义上的风干肉的晾干过程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主要在储存冬季肉食时,开始晾干,经过慢慢风干,待春季时就会成为松软的风干肉。成吉思汗征战的时候,为了携带方便,把风干肉捣成肉松,然后装入用酸奶汁浸泡洗干净吹起来的牛膀胱里,这样一整头牛的风干肉可以装在一个牛膀胱中,取一点点就可以煮一锅汤。这种方式特别适合游牧生活。风干肉主要以牛肉为主,很少有羊肉。其原因民间有一种说法,“羊肉过百天变成毒,牛肉过百天变成药”。三是,社会民俗,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社会交往的礼俗,而现在很多社会交往礼俗在公众场合有很多误读现象,如,献哈达,蒙古族献哈达应该是从下往上敬的,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或者是给长辈拜年的时候,都要献哈达。但现在献哈达出现了直接挂在脖子上的现象,这样献哈达者的手肯定会超过接受者的头部,这就出现了长辈弯腰低头,长辈给晚辈行礼的现象,成了一种很不敬的现象。特别是这种现象在很多电视媒介出现,呈现了文化误导的状况。正确的献哈达仪式应该是先把哈达折起来,将撇开的一侧双手递到长辈或尊敬的客人手中,不能挂在接受者的脖子上。还有一点,一提到蒙古人,似乎就是喝酒,其实有客人来的时候,先是敬茶而不是敬酒,然后上白食,蒙古人讲“先白后红”,“白”就是奶食品,“红”就是肉食品之后才开始敬酒。现在动不动就说不喝酒就不是蒙古人,拿酒说事,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蒙古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不应该总是用酒来作为蒙古文化的代言符号。其四,祭祀民俗,包括祭敖包、祭成吉思汗、祭祖先、祭火等等,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一一讲述。其五,游艺竞技民俗,那达慕,即,男子三项竞技摔跤、骑马、射箭,这属于体育竞技,还有智力竞技,包括蒙古象棋、鹿棋等等。蒙古族的民俗可以说是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精神层面、物质层面上都有完整体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用最准确的方式去解读民俗,让民俗当中最优秀的部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广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知道,您还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民间文学研究者,我们所熟知的《江格尔》,就是一部广泛流传于蒙古族民间的长篇英雄史诗,请您谈谈蒙古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和民族特色?
    敖其:蒙古民间文学的种类非常多,《江格尔》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主要流传在我国的新疆地区,内蒙古地区流传更多的是《格斯尔》。除了英雄史诗之外,蒙古民间文学当中关于山水传说非常多,比如很多高山都跟成吉思汗、格斯尔或者其他历史人物有关。民间故事也非常丰富,我们师大的扎格尔教授对《江格尔》的研究起步非常早,二十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研究工作,他最大的贡献我认为就是对《江格尔》当中的人物形象做了非常细致的类型分类。同时,蒙古民间文学当中具有特点的,祝颂词,包括祭祀祝赞词、婚礼词,在民间文化的很多活动当中都得以体现,只要有大型的活动都会有祝颂人来完成相应仪式,特别是在婚礼中得到展现,从说亲到婚礼结束,都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形成了祝颂文化的完整体系,又如对水资源,蒙古族认为,泉水是非常神圣的,每年就会祭泉水,再如,搭建新蒙古包时,要赞美蒙古包的每个部件和包内所有用品,最终祝福主人及一家万事顺达。所以祝颂文化是一种极富有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蒙古民间文学体裁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英雄史诗、祭祀祝赞词、世俗三律、游艺词、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等。从整体的角度本人先后主编了两部“蒙古民间文学导论”,这些内容在书中均得到体现。
    中国社会科学网:内蒙古师范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一直注重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去年3月,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研究资源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请您介绍一下研究院一年来的发展情况,以及研究院的重点科研方向?
    敖其:说起研究院的成立,其实有它的前期积淀。从2007年开始,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尔史诗”的传承人布仁初古拉先生请到我们学校担任兼职教授,这一做法在全国高校也属于走在前例的,当时学界也有一定反响,有人就认为一个民间艺人怎么能做高校兼职教授呢,但我们坚持把他请过来。“潮尔史诗”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史诗,潮尔是一种乐器,是马头琴的鼻祖,潮尔是用蟒皮蒙面,声音非常浑厚有力,恰好适合为演唱史诗伴奏。通过我们的努力,2008年,科尔沁“潮尔史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中。之后我们又对“蒙古象棋”、“蒙古族传统牛角弓”的制作技艺进行保护传承工作,三项竞技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由于弓箭具有杀伤力不能随便使用,所以在很多的那达慕上只有赛马和摔跤。射箭在1959年民运会之后就停滞了一段时间,再加上之后广泛使用国际弓箭,传统的牛角弓濒临失传的境地。这种情况下我们发掘了传承人之后,就把他们聘为我校的兼职研究人员,通过课堂讲授和开展相应的竞技比赛活动,活跃了上述两项活动。之后,牛角弓制作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蒙古象棋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2008年奥运会期间,进入到内蒙古自治区的祥云小屋,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誉。内蒙古师范大学有六七位老师长期参与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工作,我们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很大一部分都属于民俗的范畴,包括民间医学中的仪式性的内容也与民俗研究有直接的关系。我和扎格尔教授都在我校科技史研究院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的博士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的会长朝戈金教授、文化部民间艺术发展中心主任李松研究员与我们有长期合作,取得了部分前期研究成果,如,我们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节日志中一部分子课题。对于此项工作原文化部部长周巍峙老先生健在的时候非常关注,专程到鄂托克前旗参加了华北地区的节日志会议,给予了很多教诲和支持。
    为什么现在非常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呢,其实就是一个活态传承,对人的保护,如果没有了人的话,可能随着一个人的去世,有些文化就消失了。如,我们聘请的布仁初古拉先生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他刚刚讲完“十八部科尔沁潮尔史诗”的三部时,身患癌症去世了,随着他的去世,他脑海里剩余未讲完的十五部史诗就跟着他走了,当然也有其他传承人,但都没有他的完整,这是一件非常遗憾而无法补救的事情。从2015年开始,教育部提倡协同创新,我们认为单靠我们的力量来做这么多事情可能会力不从心,特别是在理论提升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为此,在学校领导的鼎力支持之下,学校建立了三个协同创新的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合作建立的“佛教文化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民族所和郝时远先生合作建立了“民族学人类学高等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合作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三个研究院的建立拓展了我校的研究范围,同时借助这些平台,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从不同角度做了“献礼”项目。
    在朝戈金老师的指导之下,“内蒙古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这两年重点从国际视野上着手做好基础性工作。去年召开了“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研讨会”;今年7月份,与呼伦贝尔学院合作再次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暨暑校”。既开拓了视野,又能够传播自己特定的民族文化,培养后继人才。同时举办会议和暑校借鉴他者的研究方法,使蒙古民族,包括其他的北方民族文化与研究工作更好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的目标是比较宏大的,近期的目标是先做好暑校培训工作,然后再申报更多的项目。从2015年开始,我们就为自治区70年大庆所撰写的“内蒙古文化长廊工程蒙古民俗文化系列”16部书和“祝颂文化系列”3本书马上就要问世,这对进一步推动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