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陈连山 施爱东:解读清明文化内涵


    
    北京3月29日电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连山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29日8时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金台会馆》,就“清明节文化的内涵与创新”话题与网友在线交流。
    访谈直播——陈连山、施爱东两博士29日解读清明文化内涵
    嘉宾简介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博士、副教授
    施爱东:中山大学理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近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故事学、民俗学学术史。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网文化频道“金台会馆”栏目,再过一个星期就是清明节了,今天我们也和大家聊聊清明节的那些事。我们很高兴邀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陈连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施爱东,欢迎两位。首先,请二位老师跟我们解释一下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08:35]
    [施爱东]:现在一般人认为清明节大概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有一个寒食节,寒食节刚好在清明节的前两天,在唐代的时候,寒食是放长假的的。后来到了元代,寒食节已经取消了,由于几百年来寒食所聚集下来的一些习俗,老百姓还得过,但是寒食已经没有了,名称也消失了,所以,大家逐渐转到清明来了,因为清明是不会变的,它纯粹是阳历,它的时间跟清明节是挨在一块的,所以习俗就转到清明来了,清明最简单的说就是从寒食节来的。 [08:38]
    [陈连山]:我们现在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比如上坟扫墓,原来它是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没了就变成清明节上坟扫墓了。 [08:39]
    [主持人]:刚才我看到咱们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关于清明节的诗词,我相信这也是网友比较感兴趣的事情,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文人将清明节作为诗词歌赋的对象? [08:39]
    [施爱东]:清明是一个春天的节日,过去的时候有寒食、有清明、有上巳节,后来只剩下清明了,清明集合了过去所有春天节日的特征。有的时候歌咏清明就是歌咏春天,所以清明节的诗词既有上坟的悲喜交集的,也有是纯粹的高兴,就是表达游春喜悦的大量诗词。像我们现在流行的叫“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学界基本上认为这是一首伪诗:第一,他很可能不是杜牧写的,第二,很可能不是为“清明节”写的,因为这首诗最早出现是南宋末年,过去编杜牧各种各样的集子,这首诗从来没出现过,研究杜牧的人也根本不知道有这首诗,后来突然冒出来,标了是杜牧(写的),最早的时候不叫《清明》,叫《杏花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在清明时节找酒喝,并不是一个人去上坟,心里很悲悲泣泣,且不说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主要是他不是去上坟。上坟主要是带着酒、肉,祭过祖先的人叫做“作肉”,就是有福气的,祖先喝过的酒我们叫“作酒”,这些酒肉是不能浪费的,一定要吃掉,所以唐代形成的习俗就是先去祭祖,然后把这些酒肉吃了,再在坟前唱歌跳舞。如果写这首诗的人应该自己拎着酒,不然是违背常理的。所以这首诗词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杜牧的,也不是去上坟。 [08:46]
    [施爱东]:还有一点,他说清明时节雨纷纷,他没有说清明,他其实是用清明指代雨季,用下雨替代自己惆怅的心情。杏花村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山西杏花村,还有说是安徽的磁州,大家在争这个杏花村是哪里的,大家就从杜牧什么时候在安徽做过官去考证,其实这些考证基本上没有多少根据。因为杏花村也可能是一个意指,可能是一个有酒喝的地方,并不一定就是杏花村。 [08:46]
    [施爱东]:除此之外,这首诗是什么时候经典化的呢?真正成为经典是到了清末明初以后,一个国家衰落了,需要什么样的诗词来代表这个时代的特征,或者说能够衬托绝大多数人的心里的感受,所以就选这样一首通俗易懂,又能够很好表达大家的一种心情的情绪,这首诗是这样被经典化的。 [08:46]
    [主持人]:想不到一首诗有这么多故事,这么多考证。同时,我想到一个问题,老师您刚才说以前我们扫墓会带着酒肉,不但把这些就肉吃完,还要载歌载舞,可以想象那时候清明会有很多仪式,经过历史的演变,咱们现在清明的扫墓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方式,或者跟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样,二位怎么看待这个变化? [08:46]
    [陈连山]:扫墓结束了就开始踏青、娱乐、游玩,这个事情在寒食节的时候就是这样,更早的时候,在先秦或者两汉的时候,我们很少到墓地去祭祖。隋唐时期,人们才开始在寒食节的时候去扫墓,一边扫墓一边游玩,然后皇帝还下令禁止过这件事情,说去祭祖的时候还玩,太不严肃了,但是禁不住。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下了个诏令,把寒食上墓(扫墓)这个事情固定下来,扫墓和娱乐好像情调上两不搭,但是我们要进行分析的话,这里面是有共通的地方的。怎么说呢?我们去扫墓是祭拜祖先的,为什么?一方面是为了感谢祖先生育我们;另一方面以前的人认为祖宗的魂灵会保佑我们现代人,给我们提供保护,踏青这种娱乐活动也是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是为了顺应春天的到来,万物生机勃勃,人们要去顺应自然的秩序,去大自然里玩玩,让自己的生命焕发出青春来,通过祖先的保佑,或者通过顺应大自然的节奏来体现生命力的勃发,这两个是在精神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因为皇家怎么禁是禁不住的,因为它有它的道理。而且后代发达了,健康了,繁盛了,对于祖先也是个更大的恭敬,所以这两个东西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08:47]
    [主持人]:在网上有一种论调,说现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越来越遭到冷遇,二位老师觉得这个论调对吗? [08:55]
    [施爱东]:我觉得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你想一下,我们现在所记载的节日都是跟中产阶级相关的,一般来说中产阶级所流行的才会成为一种文化时尚,老百姓是不多变的,农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乡土社会,他们是不太变的,这个乡土社会不容易出新闻,容易出新闻的一般都是属于城市的文化阶层。相对来说,这些人如果国家不给他时间,你的节日系统就没有设在这个传统节日上,他没有办法去作,哪怕他有很多的想法,他想做很多的事情,根本请不到假,自然而然就没法实现,而不是说它消亡了,必须是国家在假日系统里面承认传统节日的合法性,承认了传统节日的合法性之后,才会给他时间,老百姓才有时间去实现这个文化,因为人才是文化的载体。 [08:55]
    [施爱东]:一般来说,我们说的网友也好,大部分能够上网的很少是纯粹乡村的,大部分还是以城镇和城市居民为主,如果这批人没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特征,他就会认为在他的生活中越来越淡了。 [08:55]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