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山 施爱东:解读清明文化内涵(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27 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0年0 人民网文化频道 参加讨论
[主持人]:主要是因为没有时间。 [08:56] [陈连山]:没有时间是有原因的,是因为我们政府过去不给这个节日放假,不给假期,为什么不给假期呢?因为更早的我们政府所遵从的那些“五四”时期的激进分子,他们把清明节看作是一个迷信性的节日,是一种封建迷信,原因是什么呢?比如周作人说了,他说祖先崇拜的前提是承认人死了之后有灵魂,祖先有灵魂,所以我们到坟墓上去祭,但科学判断鬼魂是不存在的,祖先死了什么都没了,你到墓里去拜,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按照他们的逻辑,自然而然这个节日就是个迷信,就应该给否定,就应该给抛弃,不这样我们就不能现代化。这种判断方法是有很严重的错误的,科学当然重要,没有科学我们现在也发展不到今天,可是科学有它的界限的,科学只研究物质问题,精神问题科学不研究,或者说不是他研究的范围,不能用科学来判断神有没有,不能用科学来判断鬼魂存在不存在,那是个信仰的问题,跟科学没有关系,所以,那样判断,科学就越界了,这是在学理上站不住的。 [08:56] [陈连山]:但是,在当时的那种潮流下,这种绝对的科学主义就占了上风,社会主流们把清明节判断成为一个迷信性的节日,就要把它抛弃掉,否定掉,所以政府就不给放假,是按照这个逻辑下来的。 [08:56] [主持人]:有这样一个逻辑,所以导致今天看上去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是有点示威的感觉,那其实呢? [08:56] [施爱东]:其实每一个时代,只要给他时间自然会创造出文化。比如现代清明很多习俗基本上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习俗?就是因为唐代给了他时间,大概在公元662年的时候,唐高宗的时候,给清明节一定的假期,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大概是公元732年,正式把清明节纳入到五礼之中,当时还叫寒食节。 [08:56] [陈连山]:纳入到国家的正式的礼仪制度里面,而且是放七天假,假期特长,给你充分的活动时间。 [08:57] [主持人]:现在我们清明节已经可以放三天假了,二位怎么看待这个三天假期? [08:57] [施爱东]:像现代城市,比如北京,像在三天之内回家扫一次墓,如果是外地的,事实上是不大可能的事情。你给了假期,是不是一定要去扫墓,那倒未必,我可以去踏青,因为它就是一个春天的节日,而且将来搞殡葬改革,根本就没有墓了,尤其是城市化的进程,土地这么紧缺,稀少。像香港,香港从70年代开始就已经掀起新的城市的清明风俗了,他们同样是祭祖,他是集体一起祭祖,比如交多少钱来到这个寺庙或道观,大家集体悼念,交一定的费用,由道士、和尚帮你祭祀祖先,同样,他们会把很多城市化的仪式附载到传统的清明节里面,所以他们现在也做的很好,已经有一些学者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了。 [08:57] [主持人]:刚才我们说像清明节这样的节日好像是有点示威,现在已经有了三天的假日,有了这个假日以后,对清明节包括清明节所附载的文化传统会有什么作用? [08:57] [陈连山]:现在放假就等于国家开始纠正过去那种文化激进主义的一些弊端,开始尊重老百姓文化观念,因为节日,你不能说政府想要人民都这么过,其他人都一定会这么过,不是这样的,是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节奏,有他自己的文化习惯,完全政府规定一个节日是没用的,我们的节日多了,“六一”儿童节,“三八”妇女节,有什么活动,没有任何活动。但是,现在政府开始尊重老百姓的信仰,尊重老百姓对祖先的那种感情,给放假了,这是政府的文化指导思想一个很重大的变化,这位于我们未来的文化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08:57] [主持人]:我觉得清明节更像是一个引路的题目,清明节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就是关于当下的民俗文化,二位老师都是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教授。第一个问题,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我们现在民俗文化的保护现状,它是否乐观? [08:58] [陈连山]:我们传统的民俗,现在的情况不大妙,因为我们从晚清以来,中国开始走下坡路,跟西方文化对撞了之后,我们基本上是打败了,军事上失败了,文化信心也完全丧失了。然后一批激进知识分子又彻底否定传统文化,结果就使得老百姓受知识分子影响很深,他们的文化自信心也在精英知识分子的影响下,在政府的一些政策的影响下,慢慢丧失掉了,传统文化丧失的非常厉害,先从文化自信心上来说,传统文化在不断衰弱。 [08:58] [陈连山]:另一方面,我们社会又不断现代化,社会生活在变化,跟传统的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的那些民俗,跟现代也有点脱节,比如过去,过节强调一定要团圆,现在大家都在外地呢,过去一个家族几百年都在一个地方生活,他们团圆很方便,我们现在团圆很困难,现在生活变化了,因为大家就业范围一下扩大了,甚至全国到处跑,这样的话团圆就很困难,所以过春节,有的人就不愿意回去了。还有的人现在慢慢解放了,他不愿意回去祭祖,或者拜会很多特别远方的亲戚,他觉得很麻烦,其实就是生活变化了。 [09:03] [施爱东]: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东西是跟经济社会和物质的发展关系很密切的。比如过去,我们说游历祖国大好河山,一般都是文人干的事,过去老百姓没有旅游的概念,旅游这个概念首先必须是基于交通的发达,必须有了汽车、火车、飞机才有可能去旅游。80年代的时候,我们哪有出国旅游的概念,包括“五一”长假,“五一”本身没有多大文化内涵的,其实是带有政治性的节日,但是老百姓根本不管你什么样的节日,“五一”本来是劳动节,现在没有人搞庆祝,大家就说你给了我时间,我算一下这个时间够用来干什么,充分地利用这几天的时间,我算好加上周六、周日,更好能够去个什么地方,慢慢慢慢变成了一个旅游节了,而且商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很多人都出去旅游,各个旅游景点也不堪负荷,于是有些人就待在家里,商家就发现这个商机,让你去购物。 [09:03]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座谈:世界文明对话日:来自中国的声音
- 下一篇: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