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访谈笔谈座谈 >

陈连山:作客中国新闻网解读春节文化(3)


    第二部分:放假相关
    1、对于公众来说,春节的一大好处是可以放个长假。但有专家表示,中国应学习日本,将春节放假减为像其他传统假日的一天,元旦放假增为七天。将一应春节习俗挪至元旦。同时恢复劳动节七天假。这样一年就有五一、暑假、十一、新年四个间隔较合理的大假期。现在这样扎堆辛苦,头疼回家,同时中国人从12月份到2月份都处于半放假心态,严重不适应商业社会效率和年度规划。您是否也认为现行的法定假期不是十分合理,从保护传统节日的角度出发,是否需要做一些改动?
    答:不客气地说,这种设计食洋不化,而且愚昧无知。说他愚昧无知,因为这不是新发明,类似设计民国时期早就有过,而且彻底失败。1912年,他们剥夺了农历年的名字“元旦”送给公历年。老百姓不买帐,照样过农历年。当时的政府想用公历年彻底替代农历年,不放假、强迫商家营业、禁止鞭炮等等。没效果,不久就被迫停止。现在差不多一百年过去了,这个假“元旦”仍然无人理睬。被贬称“春节”的真元旦历经磨难,照样红火。我看这些历史教训总应该知道吧?
    说他食洋不化,因为他只看到东洋日本成功地用公历取代了农历,就想模仿日本。但是,日本的思想文化与中国不同。日本可以彻底废除阴历,在中国无法废除阴历。因为中国文化以阴阳哲学为核心,我们的历法体现这种哲学观念,是阴阳合历,历法制订同时兼顾太阳和月亮的视运动。
    日本当时学习中国文化就学得不好。学得好的是韩国。目前,韩国依然把春节作为第一大节,放假三天。在这方面,我们为什么要学日本这个东洋国?
    2、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从尊重民俗的角度看,应该将现有的春节假期延长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之后,您觉得这样可行么?曾有政协委员建议将“元宵节”也列入法定节日,您怎么看?
    答:不现实。假期太长了,影响生产。虽然口头上说,春节到正月十五才完全结束。但是,即使在古代,初五以后就开始干活了。以唐代《假宁令》为例,那时候最大节假日是“元日”(即春节)和冬至,也只是放假七天而已,节前三天,节后三天。
    元宵节列入法定假日放假一天当然也可以。不过,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可能效果不好。因为北方太冷,夜里出外观灯,会冻得难受。
    第三部分:传统节日的保护
    1、很多人都感觉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您是否这样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答: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个人的主观感受。我们一般说“年味越来越淡了”,都是根据自己小时候的感觉与今天的感觉比较说的。这可能是儿童与成年人的差异造成的。儿童不用为节日忙碌,又天真,所以对节日的印象更加美好。大人要忙年,同时有老气横秋,缺乏童心,自然感觉“年味淡”。其实客观地说,近几年的年味比文革时代强多了。年画、对联、鞭炮越来越多。
    第二个原因,客观的社会变化。过去生活水平低,只有春节可以吃到好东西,穿上新衣服。自然感觉强烈。现在生活水平高了,平时的食物、衣服都很好,显不出春节衣食的好来。所以,感觉似乎差了一些。例如,过去春节才能吃上饺子。现在饺子成了方便食品,超市随时卖。有些人甚至吃烦了。这需要等待进一步的发展——我相信未来人们会创造出更好的过节民俗。
    2、有人认为,一个尴尬的事实是,除了传统饮食延续至今,许多传统节日的由来、内涵及习俗已逐渐被人们淡忘,年轻人尤其知之甚少。还有人戏言,端午是“粽子节”,中秋是“月饼节”,元宵是“汤圆节”。在商家一轮又一轮的促销大战中,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商机,而不是文化。您觉得这样去描述传统节日的现状是否准确?
    答:现代知识分子以科学的名义,以政治的名义不遗余力地破坏传统民俗,破坏了一百年。所以,百姓淡忘了传统节日的涵义很正常。说端午是“粽子节”,中秋是“月饼节”,元宵是“汤圆节”大体准确。可是,人们对于文化生活、文化意义的追求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的。到书店看看节日文化方面成百上千的书籍,就知道百姓对于文化意义的渴望是多么强烈。其实,当我们抱怨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时候,正是在追求节日文化。
    当全社会正处于文化恢复阶段的时候责怪商家缺乏文化,是不公平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