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传统曲艺笔谈
http://www.newdu.com 2024/10/31 10:10:39 中国文化报 2009-4-24 董大汗 吴琅云 陈 参加讨论
董大汗: 利用田野调查 积累曲艺资料 曲艺是重要的传统艺术门类之一。但在宋代以前的史籍里,相关的记载非常稀少。后来虽然记载逐渐多了起来,但都杂存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和《都城纪胜》之类的风俗杂记中,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对于曲艺的学术研究和知识普及都不理想,往日紧密联系群众的曲艺,在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中,也比较模糊甚至有误解。面对历来主要依靠师徒口耳相传延续自身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典籍记载异常稀少的情况下,要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料,开展积极的田野调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广义的田野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和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具体到曲艺研究,应是相关的研究人员亲身进入某一地区,通过观察和采访,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很多都市里看不到的曲艺表演,在乡村依然存在。这为通过田野调查获得鲜活的研究资料,提供了可能性。 事实上,有关曲艺研究的田野调查工作一直没有间断。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由国家有关方面主导开展的两部大型系列丛书“中国曲艺志”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编纂工作,就是建立在广泛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的科学研究行为。特别是“中国曲艺志”的编纂,所涉及的田野调查,范围之广,收获之多,前所罕见。举凡曲艺文化的人、事、物、艺,都涉及到了。不光有曲种的本体形态如品种类型、表演形式、唱腔音乐、伴奏乐器等的调查,而且有艺术的积累如曲目、书目与传承现状的记录,还有对传承人、传承机构和文物遗存状况等的关注。为今天进一步开展相关调查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值得珍视和借鉴。 新世纪以来,科技的进步和影像技术的普及,为曲艺的田野调查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如果说,“中国曲艺志”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两部丛书在当年开始的田野调查,主要依靠的还是文字的记录,那么当今的田野调查,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同时实施影像的手段。即不仅继续深化文字的记录,而且要同时进行录音录像的工作。这是科技对于田野调查的特殊馈赠,也是时代赋予的全新使命。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加快,目前传统文化的流失现象日趋严重,曲艺当然未能幸免,很多曲种正在我们的身边悄然消失。“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情况非常普遍。绝大多数曲种的命脉实际掌握在一些年近古稀的老艺人手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抢救性采录。而之前编纂“中国曲艺志”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的工作实践,为曲艺研究的田野调查培养积聚了一批人才,也给当下的田野调查及成功实施,创造了条件。 当然,如何具体进行新世纪曲艺研究的田野调查,又是另外的话题。提出和强调进一步开展曲艺田野调查的紧迫性和手段运用的现代性,意在引起大家的深切关注。相信这种呼吁不仅仅是一种设想,还会成为共识与行动。 吴琅云: 义乌道情重在传承发展 金华道情在义乌亦称“义乌道情”,表演形式为一人采用当地方音,怀抱渔鼓,手持简板,自行伴奏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在义乌的流传,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家辈出,骆樟林、叶英美和叶英盛等都曾享誉一方。骆樟林当年行艺,需要用轿迎请,在当时,有条件有势力的人物用轿子来抬一个道情艺人前去演出,如果艺人没有足以傲视当世的艺术功力和社会影响力,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叶英美和叶英盛的艺术活动主要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叶英美的表演,推陈出新,风格独具。1950年至1964年,他作为一个盲艺人曾三次进京,或参加同业聚会,或展示艺术风采,扩大了义乌道情在全国的影响。他所表演的“享共产党的福,住共产党的屋,吃共产党的谷,唱共产党的曲”的唱段,为他赢得“北有韩起祥,南有叶英美”的赞誉。曾任义乌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的叶英盛,创造了靠说唱道情引来更多观众而压倒一场电影的记录。在1985年7月及2005年1月,他也曾两次进京,演出《怀念吴晗》和《狄青比武》,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义乌道情艺术家。 然而,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基于农耕文明的义乌道情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愿意学习和表演这门艺术的年轻人非常罕见,静心观赏义乌道情的人也多半步入老年。义乌道情于2007年12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义乌道情要传承,主要靠发展。一味地表演旧时代形成的节目,难免疏离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推陈出新,它就无法赢得自身在当今的存在理由和价值认可。现在许多人认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原汁原味”地进行,不能随便“走样”。某种程度上看,这个标线的确立偏低了一些。所谓“取上得中”、“取中得下”,只有将义乌道情传承保护的基线,确立为“发展”,则“传承”与“保护”,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促进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才是确保义乌道情传承保护的根本途径。 真正发展好义乌道情,当下的工作,首先是传承。具体说来,一是收集整理资料,进行全面继承。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把义乌道情的传统节目及其曲本和音乐唱腔,进行录音和摄像,予以收集和记录;二是搭建活动平台,培育生存土壤。如配合文化“三下乡”活动,让义乌道情进社区、进厂矿等,进行表演,培育观众。同时使其和老百姓的民俗活动、节庆活动及商贸活动结合起来,扩大宣传的力度;三是培养传承队伍。在此基础上,再抓义乌道情艺术的革新和节目的创新,立足传承,促进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歌唱与民众:《读书》座谈
- 下一篇:[白庚胜访谈]“抢救”责任重大 “保护”使命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