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放]岁时节日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3:11:06 中国民俗学网 萧放 参加讨论
岁时节日,是传统中国人关于年度时间节点的专属概念,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岁时与节日连称,是同义反复,如果是对举,岁时与节日在时间节点意涵上分属不同的历史阶段,岁时是早期的以自然时序为核心,节日是后来的以人文时序为核心。如果以历史时代为界的话,汉魏以前属于岁时的时代,汉魏以后是节日的时代。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生计方式与人文传统,催生了中国民众特有的时间观念,这种时间观念的表述方式就是“岁时”。岁时是年度周期的时间符记,它以自然季节与人文活动为基础。岁,原为上古的砍削工具,禾谷的一年一收与牺牲的年度奉献都需要运用“岁”这一工具,久而久之,人们以岁指代年度周期。天上的木星因为其有年度周期的标示意义也被人称为“岁星”。唐人孟浩然有诗云:“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说的就是年度周期的变化。时,指季节,中国人对季节的认识是从风开始的。风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来路与性质,风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时令物候,风无踪迹,而风行化成,“八风之序立,万物之性成。”不同的风向带来不同的季节,如东风送来暖暖春意,西风却挟来肃杀秋声,南风推拥炎夏,北风引入寒冬。季节更替、寒暑相推,合成年岁。岁与时的配合在中国很早完成,“连月为时,纪时为岁”。“汉魏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认知水平的提升,世俗生活时间日益受到关注,人们在传统的岁时祭礼的时序基础上逐渐扩充、更新、形成岁时节日体系。 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眼中的春夏秋冬不仅是自然时序代换的标志,而且是生命机体变化的符记,人们从保护与发展自身出发,对自然时序的变化感受极为明显,由此形成了种种周期性的保障通过的岁时仪式。中国民众将抽象的不可逆的时间,转换为具体的重复出现的日常生活,以有声有色的岁时节日礼仪作为时间段落的界标。四时八节不仅仅是喜庆的代称,同时它也是民众信仰、愿望、情感的聚焦与时间生活的指南。 这种以自然岁时为时间主干的节日体系与西方社会以宗教时间观念为基础的节日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节日服务于农业社会的时间节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农业节律,影响着中国人的节日分布,其中春秋二季是传统节日的重点时段。以欧洲为主的西方社会的节日虽然在起源阶段同样与自然时序关系密切,但由于宗教影响的深刻与教会势力的强大,宗教时间观念很早就替代了人们的自然时间观念,宗教时间体系全面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教堂的钟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时间的标志,欧美的节日体系属于宗教节日体系。我们看到中国的节日体系中虽然有信仰的因素,但遵循的是自然时间进程,所谓阴阳二气变动下的四季轮换。欧美的节日体系虽然其在形成初期有自然的依据,但在浓厚的宗教观念之下,它完全被纳入宗教时间范围,宗教性节日是主导社会的传统节日。 传统中国岁时节日在年度时间中的分布错落有致,它依循民众的农业社会生产与生活节律。对于这种时间节律背后的动因,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因此在节日体系形成初期,阴阳观念是形成节日的重要依据,重要节日都分布在一、三、五、七、九月中,而且是月日重合,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阳)等。阴阳调和是中国人固有的吉祥标志,对于两个阳数相重的时日,人们保持警惕与戒心。人们认为阳盛日是时间流程中的危险日、恶日、灾难日,由此我们看到这些节日背后往往都有一个死亡、分离或者灾难的传说,这类节日传说事实上是古代时日禁忌的文学讲述。随着人们生存能力的逐渐提高,人们在时间观念上逐渐脱离阴阳观念的制约,岁时节日也逐渐脱离死亡灾难等危险情绪,而形成庆祝欢愉的节俗主题。六朝以后,元旦迎新,上巳春嬉,端午竞渡,七夕牛郎织女相会,重阳赏菊荐寿等,还增加了中秋为八月节,中秋节一开始就以吉祥节日出现,它是传统节日主题发生重大调整的标志。 唐宋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遵循传统岁时的时间框架下,衍生了许多世俗节日,《东京梦华录》中记录北宋都城东京的民俗节日:正月,元旦、立春、元宵;二月,中和节、八日祠山圣诞、花朝节;三月,上巳、清明节、东岳圣帝诞辰;四月,皇太后圣节(初八)、皇帝圣节(初九);五月,端午节;六月,崔府君诞辰(六月六日);七月,七夕、七月十五;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十月,十月一,十月十五;十一月,冬至;十二月,腊八、祀灶、除夜。共有二十多个节日。我们再看看八百年后晚清帝都的节日,《燕京岁时记》记载:正月,元旦、祭财神、破五、人日、顺星、打春、灯节、筵九、打鬼、填仓;二月,初一祭太阳、二日龙抬头、春分、清明;三月,东岳诞辰、潭柘寺庙会;四月,佛诞日、妙峰山庙会;五月,端阳、都城隍庙会、南顶庙会;六月,六月六日、祭关帝、中顶庙会;七月,七月七日、中元;八月,中秋;九月,九月九;十月,寒衣节;十一月,冬至;十二月,腊八,祭灶、除夕。共有三十多个节日。比较宋代与清代这两大都城岁时节日,我们看到后代较前代添加了不少小的节日段落,但节日主干依然没有变化。从岁时节日对日常时间切分的角度看,宋代都市时间基本上与农业地区传统岁时一致,晚清都市时间已经明显突出城市生活节奏,如北京庙会频繁。节日时间的重点也有所变化,宋代重视元旦、清明、冬至各放假七日,清代重视元旦、端午、中秋,称为三大节。在传统社会,节日是重要的时间坐标,百姓不仅在节日中充分表达自己的信仰与情感,同时人们对日常生活、生产的安排也以节日为时间点,如人们常说岁末年初、清明前后、仲夏端午、节届中秋等,年度时间的记忆中,普通百姓通常不会记住事件发生在几月几号,他们会记得是在端午节前或重阳前后等,节日是普通人重要的时间坐标与生活事件的提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汪堂家]启蒙与光的隐喻
- 下一篇:[唐世平]社会科学中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