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王笛]茶馆、戏园与通俗教育——晚清民国时期成都的娱乐与休闲政治(11)


    【19】李子聪:《四川扬琴“堂派”的由来和发展》,成都市群众艺术馆编:《成都掌故》第2辑,第576页。
    【20】屈小强:《竹琴绝技贾树三》,冯至诚编:《市民记忆中的老成都》,第153—156页;刘振尧:《“安澜”茶馆忆往》,冯至诚编:《市民记忆中的老成都》。第148—149页。车辐根据自己民国时期在成都的经历写的小说中,以一个清音艺人为主线,生动描述了其在成都走红的过程(《锦城旧事》,四川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1】车辐:《贾树三》,任一民主编:《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1辑,第268—270页;刘振尧:《“安澜”茶馆忆往》.冯至诚编:《市民记忆中的老成都》,第148页。
    【22】抗战时期,他疏散到老西门外的茶店子,但不少观众仍然到那里看他演出(屈小强:《竹琴绝技贾树三》,冯至诚编:《市民记忆中的老成都》,第153一155页)。
    【23】文闻子编:《四川风物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57页;高焕儒:《从万里桥到望江楼》,冯至诚编:《市民记忆中的老成都》,第23页;李思桢、马延森:《锦春楼“三绝”——贾瞎子、周麻子、司胖子》,成都市群众艺术馆编:《成都掌故》第1辑,第3,8—383页;周止颖:《新成都》,第221页;李英:《旧成都的茶馆》,2002年4月7日《成都晚报》,第17版。当时胡琴也很流行。从一幅1920年代由余子丹绘制、徐维理(willam Sewell)加说明的图画中,可以看到胡琴演唱的场景:一对胡琴演唱者,男的弹琴,女的打响板和小鼓;一个“寿”字绣在男人闪亮的黑绸缎衣上,女的坐在一张老式椅子上,男女都唱戏曲选段。见William G Sewell,The People of Wheelbarrow lane(South Brunswick and New York:A S Barnes and Company,1971),PP.140—141。竹琴则由一个人表演各种角色,男女老幼皆可(周止颖:《新成都》,第221页)。清音一般由年轻妇女演唱,能够吸引更多观众。高级茶馆一般招聘名演员演出,而街面低级茶馆的演出,穷人则站在外面观看(车辐:《周连长茶馆与李月秋》,成都《龙门阵》1995年第2期,第1—6页;车辐:《锦城旧事》,第181—232页)。据广告,1909年悦来茶园的票,楼厢0.30元,普通座0.10元,包厢(间)5.00元,特别座0.50元(1909年7月11日《通俗日报》,“告白”)。在一些茶馆,由观众直接付费给演员,另一些则把演出费加在茶钱中。例如,如果一碗茶2角.加上扬琴则为4到5角[谦弟:《成都洋琴史略(三)》,1941年6月2日《华西晚报》,第2版]。在抗战时期,八岁红与母亲孙大玉每天在新世界和纯溪花园演出,观众甚多,每个观众付若干元(周止颖:《新成都》,第224页)。一些茶馆不演戏或曲艺,但仍然会
    设法提供娱乐。如静安茶社,放置一架留声机,反复播放那些幽默的川戏段子,特别是那些关于日常生活忍俊不禁的笑话。如“王大娘补缸”,说的是一个单身汉工匠为王大娘补缸,王大娘拿他取笑,其最著名的几句是:“叫你补缸你就补,不要看到姑娘就心慌;你补好老娘的缸,老娘帮你找婆娘”(李英:《旧成都的茶馆》,2002年4月7日《成都晚报》,第17版)。精英改良者认为这类笑话的主题和语言皆不雅,对民众有消极影响。
    【24】《成都市政府工商档案》(民国时期),成都市档案馆藏,38/11/950。
    【25】这些剧目可以从地方报纸的广告得知,其提供了剧名、演出时间,有时甚至有故事梗概、票价、布景介绍等。另外.地方报纸有时还发表对戏或名角表演的评论,由此我们也可以了解观众对剧情和表演的反应。
    【26】1910年4月29日《通俗日报》,“演说”。当然其他表演也在控制之列,如晚清在制定第一个关于茶馆的规章时,便规定了讲评书所允许的内容[《四川通省警察章程》(1903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巡警部档案,1501/179]。违反者将受到惩罚,例如1910年3月一个晚上,在悦来茶园的一场演出中,两个演员被指控为“种种丑态,有关风俗”而被捕(1910年3月22日《通俗日报》,“成都新闻”)。
    【27】1910年4月12日《通俗日报》,“论说”。文中“像姑”,有时也写为“相姑”,指男同性恋者。
    【28】1909年7月27日《通俗日报》,“论说”。
    【29】傅崇矩:《成都通览》上,第279—282页。
    【30】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等编:《川剧剧目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页。
    【31】1916年3月29日《国民公报》,“新闻”;林孔翼编:《成都竹枝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6页。
    【32】1914年4月20日《国民公报》,“新闻”。
    【33】1914年6月1日《国民公报》,“新闻”。
    【34】1917年6月2日《国民公报》,“本城新闻”。
    【35】《成都省会警察局档案》(民国时期),成都市档案馆藏,931612718。警察局在戏曲改良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1914年警察局颁布命令:“戏曲改良,本以补助社会教育,感化人心为主旨。”警察局认为戏园上演新戏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按其说法,改良戏能吸引更多观众,戏园也有更多的盈利。但是,也有戏园“妄自编纂恶劣戏,若不严行检查,实于改良之旨,大相违背”。因此,警察局命令各分所严密监视各戏园,演出没有违规之处方可继续,但新戏都必须得到警察局审查通过方能上演,违者将被处罚(1914年9月18日《国民公报》)。
    【36】根据茶馆所打的广告,万春白天有八出戏、晚上有七出戏上演;品香白天晚上共有十出戏上演(1912年10月31日、1913年3月27日《国民公报》,“告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