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中的几个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07 《社会科学战线》 苏双碧 参加讨论
另一个问题,就是五十年代学习马克思主义有些提法不够清楚或有欠妥当。当时,提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历史,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唯心主义,对推动史学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起了重要作用的。但是,由于缺乏具体分析,在立场、观点、方法三者之中,常常把解决立场问题放在第一位。其实,立场、观点、方法中的立场,可以作两方面理解,一是指政治立场,即在政治上要站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一边,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非无产阶级出身的人,则要背叛本阶级的利益,站到无产阶级一边来。二是指世界观方面,即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观察、分析问题,对问题有个正确的判断。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判断,都应有这样的要求。这里说的立场、观点、方法,三者是一个整体,缺一都会产生片面,产生谬误。从对人的世界观的要求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中的立场,主要是指后者。其实,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前面一条的政治立场问题也就解决了。因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前面谈的政治问题,也就必然会有正确的态度。相反的,如果世界观没有解决,而只是口头上宣布拥护共产党,站在无产阶级一边,遇到问题还是不能很好地分析和判断。可知,掌握后者比掌握前者要困难得多。但当时,不少人的理解却是简单化地指前者而不是后者。这就使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性,以及学以致用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思想受到很大的束缚。有的同志提出历史科学工作者要找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钥匙,这钥匙就是下列几篇文章,即《实践论》、《矛盾论》、《〈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认为这几篇文章是学习理论的决窍和钥匙。显然,这些文章对解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对解决史学工作者的认识问题和立场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它和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历史科学的理论,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历史科学,关系并不是都很直接的。要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光有这几篇著作显然是不够的;又如下面的一种说法就更有代表性了,即认为研究奴隶社会的历史要站在奴隶阶级等劳动人民的一面,研究封建社会历史要站在农奴或农民阶级等劳动人民的一面,研究资本主义历史要站在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一面。所谓站在被剥削阶级一面,自然也是要解决立场问题。毫无疑问,这种提法如果是为了纠正剥削阶级史学家的阶级偏见,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作为研究的规范则不可取。研究任何社会形态的历史,都只有对历史事件本身进行科学地客观地分析,而这种分析愈是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的,就能得出科学的结论,站在历史上任何阶级的一边来研究历史都未免有欠客观。很明显,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们世界观是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史学家不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而去站在奴隶和农民一边,岂不是立场的倒退吗?况且,站在奴隶一边一味反对奴隶主阶级,把奴隶主阶级说得一无是处;站在农民一边,一味去反对地主阶级,把地主阶级说得一无是处。这显然不是无产阶级的胸怀,更不是无产阶级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因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在它各自的社会形态中都起过重要的作用,片面地站在一个阶级一边去反对另一个阶级当然是不妥当的。由于对立场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而在历史研究中又过分强调立场,研究历史就会误认为站在被剥削阶级一边,多写被剥削阶级的历史就解决了立场问题了。其实不然,过分强调写历史以写劳动人民为主,甚至主张用农民战争史替代中国通史,取消王朝体系,抹掉王朝年号,表面上看来,立场很坚定,实际上却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方法了。况且,就当时而言,立场问题主要是个政治概念,事实上,学术观点和政治立场并没有必然联系,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的学术观点就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反之,资产阶级学者和地主阶级学者也有过许多真知灼见。所以,我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历史,主要是解决分析问题和考虑问题要有科学性,而不是别的。 |
- 上一篇:历史对象的生成
- 下一篇:清太祖一朝实录的纂修与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