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社会上行时期依附关系发展的情况,与恩格斯所说西欧的情况是相同的。恩格斯说,在西欧封建化时期,那些刚刚变成"不自由人"的农民,"还没有习惯于受奴役的地位;连隶农也不免要受到的体罚,他们仍然认为是一种耻辱,而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因此,不自由的人、甚至农民臣仆就发生了多次的叛乱和暴动。查理大帝曾经亲自以极端残暴的方法镇压过兰斯主教管区佃农的一次暴动。……镇压这类叛乱的命令,在779年以后的敕令里一再地重复着"。这些起义都被镇压而失败了,但它都取得了成果。恩格斯说:"八世纪末和九世纪初以后,不自由人的赋役,甚至包括定住的奴隶们的赋役在内,都渐渐地规定出一定的、不许超过的限度。查理大帝在他的敕令里,对此曾作明文的规定。这显然是不自由的大众的这种带威胁性的行动的结果。"并且换来了社会的前进,"在占领高卢时构成了全部法兰克人中的普通的自由人等级消灭了,人民分裂为大土地占有主、臣仆和农奴--这就是查理为取得他的新罗马帝国所付出的代价"(《法兰克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563页)。法兰克人的封建化完成了,法兰克人的社会前进了,法兰克人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 中国封建关系普遍化以后的社会特点是,除了依附关系这个最本质的关系以外,社会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地位极不稳定的自耕农和中小地主阶层,作为国家政权的支柱而存在着。依国家政权政策的好坏,即国家政治的好坏,他们的日子有所不同。从总的情况看,他们的大多数,特别是自耕农,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在贫富分化中不断去补充地主庄园中佃客、部曲队伍,强化着封建依附关系。到我国封建社会的下行阶段(唐中叶开始),农民的依附关系才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某些变革和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发展逐渐削弱了。整个封建社会依附关系发展变化的事实表明,农民战争推动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不以农民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决定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农民战争的作用,受这个规律的制约。 二、如何认识农民战争削弱封建生产关系问题 孙达人同志说:"中国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的打击,第二表现在起义军镇压了许多地主分子,剥夺了他们的土地财产,从而削弱了封建生产关系。""中国历史上每一个封建王朝初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善,大批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以及手工业的发展,都应当从这里求得解释。"在另一篇文章中又说:"汉代的社会生产是沿着'汉兴七十年'的向上发展而转为武帝之后的逐步衰落的轨道发展的"(《秦末农民战争后的社会和汉初生产力的发展》,《陕西师大学报》1978年第2期)。 农民战争削弱了封建生产关系,又推动了封建生产的发展;汉初七十年是社会生产向上发展,武帝而后一百多年却是生产的衰落。这个观点是荒谬的,然而很有代表性,几乎可以说它是整个史学界普遍流行的一种观点,所以很有必要搞清楚。 关于封建制度及其基础,斯大林曾经有过一个精辟的论述,他说:"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农奴,封建主已经不能屠杀农奴,但是可以买卖农奴。除了封建所有制外,还存在农民和手工业者以本身劳动为基础的个体所有制,他们占有生产工具和自己的私有经济。"(《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47页)如果我们承认斯大林的话是正确的, 我们就应该承认孙达人同志的上述看法是不对的,因为第一,孙达人同志所说削弱封建生产关系,首先意味着自耕农的大量增加,同时意味着封建化进程的中断,封建社会的倒退。因为以本身劳动力基础的个体农民所有制不属于封建生产关系。第二,孙达人同志说一个王朝初期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善,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正是封建生产关系削弱,封建化进程中断和封建社会倒退的产物。孙达人同志是认为"只有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的,但这里农民战争不仅没有推动封建社会前进,而是相反,却促使封建社会倒退了。孙达人同志是批评别人的,为什么却把自己放到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境地呢? 怎样认识这个史学界相当普遍存在的观点呢?下面,让我们从我国封建关系的发展过程谈起。 春秋后期,我国进入铁器时代,封建生产关系开始起步,土地开始私有。秦统一后,庞大的自耕农阶层在秦王朝发动的一系列战争中,在日益增加的赋税徭役剥削下急骤分化,"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封建生产关系逐渐代替着原始的少量的宾萌、隐附关系。秦王朝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重本抑末,奖励军功的政策,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形成的过程。由于自耕农的破产和地位的下降,他们与秦王朝的矛盾尖锐了。到秦始皇和秦二世推行暴政时期,这个矛盾更进一步激化了。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秦王朝被推翻,汉王朝建立。刚刚上台的统治者改变旧政权的腐朽部分,即改变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那些政策,主要是克服了秦的暴政,并且反其道而行之,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承认农民在战争过程中所获得的土地,等等。因此,秦时的生产力不仅恢复了,而且为它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从历史实际看,所谓生产力的恢复,一是自耕农的负担减轻了;二是地主转嫁到依附农民身上的负担解除了。所谓为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是铁器铸造业发展到边远地区;二是以铁器牛耕为代表的生产技术以中原为中心,逐渐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这种条件之下,社会生产获得长足的发展,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也就是"汉兴七十年"欣欣向荣局面的基本内容。在这里,上层建筑对于基础的积极作用,也充分的反映出来了。孙达人同志看到了这一点,是正确的,但仅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要看到上层建筑在形成这个局面中的作用,在这里,阶级斗争只是在客观的角度上说,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还要看到这种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自耕农经济为基础的局面,仅仅是封建生产大发展、大跃进的基础和前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