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封建生产关系即地主经济也必然要迅速发展起来。一般情况是,生产力恢复得越快,封建生产关系发展得也越快。汉初,由于让步政策的推行,生产力的恢复是较快的,生产力的发展,如孙达人同志所说,也是显著的。所以,封建生产关系在中原地区恢复了,发展了。同时还延伸到边远地区,例如广大的江南地区。国家的政策,例如汉武帝时代西汉政权的一些政策:对外战争的增加,内兴功作,外事四夷等等,总之,是国家剥削的加重,促进了这个过程。 封建关系的发展意味着自耕农的大量减少,而国家的租赋徭役又落在了仅剩的自耕农身上,其最终结局必然是自耕农甚至中小地主再次破产,而国家收入降低,国库空库。财政支绌,通货膨胀。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那些依附于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衰落了。自耕农的大量破产不仅使那些未被地主田庄吸收的农民成为流民,而且使土地荒芜;手工业商业的衰落使市场萧条,整个社会的这一部分,与秦末一样,瘫痪了、崩溃了,于是社会动荡开始,国家政治危机形成。班固的话正恰当地反映了西汉王朝前后两个时期的形势:"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守阎闾者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自爱而重犯法,……于是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亡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汉书·食货志》)。先是司马迁,继而是班固,都敏锐地看到西汉前后两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转折。所谓"役财骄溢,或至并兼",是指封建生产关系在汉初的初步恢复和发展。而所谓"物盛而衰,固其变也",是指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长足发展了,"豪富吏民,訾数巨万,而贫弱愈困"(《汉书·食货志》),财富愈来愈集中到少数人手里,终于形成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化的局面。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我们说这是政治危机,是因为当时国家的困难、拮据局面的形成,是由于自耕农的大量破产,土地兼并毫无节制,封建关系膨胀,国家赋税来源近于枯竭等原因造成的。它不是封建关系(即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危机,更不是封建制度的危机,恰恰是封建关系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前进。在我国,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不仅西汉如此,其它朝代也如此。只是表现略有自己的特点罢了。 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看,一个王朝的政治危机主要由两方面形成,一是土地兼并的发展,大土地所有制的推进,小农或被吸收到地主庄园之中,或被迫成为流民,因而数量减少;二是国家赋税、徭役的频繁和无度,促使自耕农或离开土地成为流民,或卖掉土地进入地主田庄。两者相辅相成,都是国家编户即纳税户的减少。因为前者带有必然的性质,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虽然也往往大声疾呼,提出"限田、限奴"或"革弊化人"的建议,但毫无结果。只有英明的统治者,对后者造成的原因作些改革,如汉武帝末年和昭帝时期执行的对农民让步的政策等,稍微缓和一下阶级矛盾。然而顶多只能推迟矛盾的爆发,因为封建关系的发展,吞食自耕农,使自耕农大量减少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局面发展到自耕农和中小地主(非特权地主)无法最低限度满足国家赋税徭役需要的时候,也即是说,专制主义的国家政权难以存在的时候,更大的危机便到来了,农民战争爆发了。 总之,封建社会爆发的农民起义,在一定时间之内,确曾使封建束缚松弛,封建生产关系削弱,旧王朝时期的生产力得到恢复,使社会形成了自耕农经济繁荣的局面。但是,这毕竟是暴力的产物。暴力以及使用暴力的人们的主观意志,包括千百万农民追求土地的愿望,不可能阻碍社会发展的规律,终究要服从经济规律,服从经济发展的条件。所以,当生产力在新王朝统治下得到恢复和继续发展的条件的时候,封建生产关系也以同步的形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 农民战争结束后,一代王朝的初期,自耕农的数量总是有大量增加;但与前一王朝初期相比,一般说相对数量(相对于佃农的数量)有所减少。一代王朝的中后期,封建生产关系的普遍化程度,总是有所加强;与前一王朝的同一时期相比,不管是相对数量(相对于自耕农的数量)还是绝对数量,都是如此。自耕农的大量增加,在此基础上往往形成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国家;封建关系的发展,庄园或田庄经济的普遍化,则往往导致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削弱,甚至走向分裂,形成割据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