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9页。 ②鲁滨逊:《新史学》附录《论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③《新史学》,第3页。 ④⑥《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95-196页。 ⑤引自张广达、张广智《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26-327页。 ⑦《饮冰室合集》卷九。 ⑧《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⑨《古史辨》第1册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⑩《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9页。 (11)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页。 (12)《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9页。 (13)均见《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金明馆丛稿二编》,第74页。 (14)《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5页。 (15)《中国历史研究法》,第52页。 (16)蒋天枢编《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17)《金明馆丛稿二编》,第61页。 (18)(19)《金明馆丛稿二编》,第61-69、53页。 (20)《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9页。 (21)(22)(23)《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36、98-128、236页。 (24)均见《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8-129页。 (25)引自《史学,文化中的文化》,第325页。 (26)《中国历史研究法》,第38页。 (27)《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9页。 (28)(29)《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19页。 (30)《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页。 (31)《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9页。 (32)《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2页。 (33)《述东晋王导之功业》,《金明馆丛稿初编》,第52页。 (34)《记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团》,《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41页。 (35)《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41页。 (36)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页。 (37)参阅《历史的观念》第103页。 (38)均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23-224页。 (39)(40)《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281-310页。 (41)《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金明馆丛稿二编》,第303页。 (42)参阅《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有关论述。 (43)《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26-28页。 (44)汤因比:《历史研究》,第17-18页。 (45)(47)《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5、20页。 (46)《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第26页。 (48)参阅丁伟志《评“文化调和论”》,《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49)参见《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第158页。 (50)《劝学篇内篇·正权之六》。 (51)参阅《寒柳堂集》引陈三立《巡抚先府君行状》。 (52)《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寒柳堂集》,第149页。 (5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2页。 (54)《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8页。 (55)《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8页。 (56)《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页。 (57)《陈垣燉煌劫余歌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6页。 (58)《杨树达论语疏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2页。 (59)《陈述辽史补注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34页。 (60)《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17、236页。 (61)《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37页。 (62)《金明馆丛稿初编》,第95页。 (63)《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页。 (64)《文史通义·内篇·书教》。 (65)《历史学的理论与实践》,第42页。 (66)《古史辨》第1册自序。 (67)(6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47、24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