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而有成还要用力不止,达到精熟和诚。"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博志》)精熟则诚,即实有于中而形之于外,如此则自能化人:"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饬乎仁……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精通》)学习不仅要学"仁义之术",更要"通性命之情":"仁义之术外也……唯通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有度》)何谓"性命之情"?性命之情即人性虚静,只有适欲养生、保持虚静,才能全生养神。何谓"通性命之情"?《吕氏春秋》说: 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贵、富、显、严、名、利 六者,悖意者也:容(仪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乱)心者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四六者不荡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矣。(《有度》) 所谓通性命之情,即所谓"得一(道)"、"执一":亦即从贵生的观点出发,排除在外物诱惑下所形成的各种思想干扰,包括贵、富等物欲干扰,容、动等成见干扰,恶、欲等情绪干扰和智、能等思虑不当的干扰,使心灵达到虚静。认为如此便可执一御万、无为而无不为--道德成,仁义行,事理明,功业兴。 《吕氏春秋》重修德、重学、重立志、重精诚属儒家思想,其重执一则基本上是道家思想。 在道德教育方面,《吕氏春秋》主张尊师。它说:"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同时,要求师尊道。师必尊道,为可尊,然后人尊之:"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劝学》)还要求师善教。善教者必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视徒如已,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则师徒同体(行)。"(《诬徒》)而且其方法得当:"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僻之道塞矣,理义之术塞矣。"(同上)这是对儒家尤其是对荀子尊师和师道思想的发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