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论瞿秋白的历史哲学(2)

二、“社会现象的最后原因在于经济”--关于历史动力的探讨
    如果说社会历史的确是有规律可寻,并可由此预见社会发展的将来,那么,人类历史究竟由什么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究竟是什么。瞿秋白对此也力求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回答。
    首先,瞿秋白指出,在社会生活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是一切社会现象的“物”。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不但各种社会现象之间有联系,而且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亦有联系,并且是更为重要的联系。人类所组成的社会生长在自然界中,必然以劳力采制自然界的物质以为营养,人类社会方能存在。所以,“社会的基础一定是物质的生产力之状态;社会变易的根本原因必定是生产力之发展”。“生产力状态是人们对自然之关系的标准,社会内人对人之关系却依对自然的关系而定。所以社会内人对人的关系,根本是经济关系。”由于“生产力是人类从事于经济行为的基础,所以生产力的状态变,经济关系也就变。社会制度是表现经济关系的形式,所以经济关系变更,社会制度也就变更,而且社会的范围也随生产力及生产性质而变。”⑤这里所谓经济关系就是生产关系。这里,我们看到瞿秋白正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用它来分析社会历史运动的“原动力”。
    经济基础与宗教、法律、政治、道德等上层建筑的关系如何,它们的相互作用对历史进程又起着怎样的影响。这也是在讨论历史的动力时不能忽略的部分。瞿秋白认为,“既有物质的经济基础,譬如小农交易社会,便必然发生精神的社会现象,如孔教、守旧主义、玄想主义;有资本主义的基础,便必然要发生社会革命;有帝国主义的基础,便必然要发生国民革命运动。”⑥尽管瞿秋白不同意社会科学中唯心论的观点,但他也并不赞成机械的唯物论,他说:“政治、思想等当然能反其影响于经济。”⑦这样,瞿秋白就不但说明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也肯定了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重要影响和反作用。并且,他还强调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他认为:“从根本上说来,阶级斗争是争政权的斗争,目的总在于取得政权以改造经济关系;因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新阶级非取得政权不能往下发展。”⑧所以,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新兴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并取得国家政权后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瞿秋白就科学地说明了生产力作为“原动力”与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关系。
    三、“社会里一切物质及现象都在运动之中”--历史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20年代初,瞿秋白首先在中国系统地谈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除以上《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三篇分量较重的著作外,他还翻译过普列汉诺夫的《辩证法与逻辑》、阿多拉斯基的《马克思主义底辩证法底几个规律》、哥列夫的《无产阶级哲学--新唯物论》,并写了《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唯物的宇宙观概说》、《马克思主义之概念》等文,宣传、介绍唯物辩证法,并用之于研究历史。这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器,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和推动中国革命及中国近代哲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瞿秋白批判了“静”的哲学观点,指出“宇宙间及社会里一切物质及现象都在动之中”。他说,“宇宙间一切都动,一切都流,实际上决无绝对的静”。因此研究一切现象,“必须观察它的发生、发展及消灭”,也就是说,便是“研究事物之动象,--研究事物于其变动之中。”⑨瞿秋白将这种动力观称作是“互辩法”或“互辩律”,他认为,依据这种互辩律,一切所谓永恒的真理和正义都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只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暂时的阶段,决不会是永久长存的。所以辩证法的变易观亦就是发展观。不仅如此,事物的变易及发展都有内在联系,“宇宙的一切现象不断地互相联系,没有绝对与外界相离的东西。”所以,“辩证法的考察一切现象,第一要看现象之间不断的联系,第二要看它们的动象。”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