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关于谱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谱学和方志学一样,都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具备史学的某些功能和特点。清代学者邵晋涵就指出:“郑夹漈之为《通志》也,首叙氏族,又采诸家谱乘见于著录,则家之有谱,固与国有史、州有志而并重也。”〔1〕史学评论家章学诚也说:“且有天下之史, 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惟分者极其详,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2〕他们不仅给家谱下了定义, 而且对其作用也予以充分肯定,把家谱、方志、国史都看做重要的历史文献。因此,历代学者都相当重视谱学,在编修国史或其它学术论著时常有涉及。谱牒学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曾一度居于显学地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几乎是家家要讲谱牒,人人要懂谱牒,否则在社会上就无从交往,地方官若不懂谱系之学,则无从履行其职责。因此统治者也高度重视谱牒,并设专门机构管理,先后产生了一大批著名谱学家和谱牒著作。自宋以后,不仅私家之谱盛行,还产生了年谱等形式的谱牒著作,更加丰富了谱学的内容。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这门学问的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谱牒被认为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家谱,毫无疑问属于封建糟粕,几乎无人敢于问津。然而在海外,如美国、日本的许多汉学家,却一直在收藏、整理和研究谱牒,台湾不少学者也一直在研究,还两年举行一次族谱研讨会。80年代以来,大陆有些学者也开始着手研究,陆续发表了一些论著,这是可喜的现象。
    笔者在阅读海内外一些学者的论著时,发现有不少问题还值得商榷。现就以下几个问题谈点个人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有关专家和读者。
    谱学不等于家谱学
    谱牒是古代记载世系书籍的总称,这种称呼盖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称:“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谱牒”亦作“谱谍”,《十二诸侯年表序》曰:“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后来这类著作渐多,史书或目录学分类,便亦有此名目,并逐渐形成一门学问--谱牒学,简称谱学。事实上任何一门学问的形成,都必然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此类著作一产生立即就有这门学问。而这类著作最初产生时,多为记载帝王世系,这与“古谱牒掌于官”有密切关系。《汉书·艺文志》的“历谱”类还载有《帝王诸侯世谱》、《古来帝王年谱》两书,可惜这两部书早已亡佚。《隋书·经籍志》中已不著录。后世则著录氏族家谱直至私家之谱,显然是有其发展过程的。邵晋涵在论述谱学的起源与发展时说:
    《周官》小史奠系世,辩昭穆,谱牒之掌,古有专官,自官失其传,《大戴记》首述姓系,后如杜预之《春秋世族谱》,则谱牒附之于经;至应劭之述系姓,王符之论氏姓,又辅经而行者也;至太史公征引《世本》,考得姓受氏之源,至《唐书·宰相世系表》,则谱学附之于史。其勒为专书,编分类次者,若挚虞《昭穆记》,王俭《百家谱》,贾希景《氏族要状》,胥能补史传所未备。五代以后,谱系散失,于是士大夫之述家谱者,或推始迁之祖,或述五世之宗,守近而不能溯远,仅以叙同居之昭穆,而于受姓别族之源流,多未暇及,谱学之失传,所从来远矣。……自奠系牒之官废,而后有专门之学,专门之学衰,而后有私家之谱,自古迄今,凡三变焉。〔3〕
    邵氏这段文字,不仅叙述了谱学的起源,而且叙述了谱学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代表作,谱学与史学的关系和史学价值。尤其是他讲的三个阶段,即由专官之掌,演为专门之学,进而形成私家之谱,这个结论大体上是符合谱学发展实际情况的,反映了谱学发展的简单历史。这就是说,谱牒同史学一样,最早是由专官所执掌,其目的仅在于“奠系世,辩昭穆”,别贵贱,识尊卑,如此而已。秦汉以来,谱谍无专官掌管,学者竞相编述,至六朝遂形成专门之学,并形成了谱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高潮。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的利用和提倡,出现了谱学发展史上又一高潮。但其著作形式与表现功能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有着显著不同,这一点往往被许多谱学研究者所忽略。五代以后,此学渐衰,专治谱学而成家者少见。正如邵氏所说,以后多为“私家之谱”。邵氏的论述还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即谱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决不像如今有些学者所说,谱学就是家谱学。这一点从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中都可以得到证实。众所周知,无论是史表、官谱、统谱,还是宗谱、族谱,不外乎记载人物氏族世系,因此古人亦称“姓氏之学”。自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史部都有谱牒这一门类,《隋书·经籍志》称“谱系篇”,新、旧唐书、《宋史》则均称“谱牒”。
    谱牒学究竟应当包括哪些内容?《隋书·经籍志》的“谱系篇”云:
    氏姓之书,其所由来远矣。《书》称“别生分类”,《传》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周家小史(似应为“《周官》小史”--引者注)定系世,辩昭穆,则亦史之职也。秦兼天下,铲除旧迹,公侯子孙,失其本系。汉初,得《世本》,叙黄帝以来祖世所出,而汉又有《帝王年谱》,后汉有《邓氏官谱》。晋世,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卷,齐梁之间,其书较广。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其《邓氏官谱》及《族姓昭穆记》,晋乱已亡。自余亦多遗失。今录其见存者,以为谱系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