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坛与西方现代史学(6)

注释:
    ①a本文对“五四”时期西方现代史学输入特点和实际影响的考察,限于非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现代史学理论和方法。
    ①b参见林子勋:《中国留学教育史(1847-1975)》,台北华岗出版公司1976年版。
    ②b此据华美协进社编《中国留美学生硕士、博士论文目录(1905-1960)》,参见台湾书店1980年版《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丛刊·留学教育(一)》。
    ③b据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欧洲历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大致从十九世纪最后十年才真正开始形成,而且法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而英国伦敦大学在二十世纪初年,“每隔一年才有一名历史系的毕业生”。(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④b马叙伦:《北京大学研究所整理国学计画》,见《新教育》三卷4期,1921年。
    ⑤b朱希祖:《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见《国立北京大学纪念刊》第三册,台北传记文学社1972年影印本。
    ①c李思纯译:《史学原论·译者弁言》,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2、8页。
    ②c王庸:《欧史举要》,《史地学报》一卷1号,1922年。
    ③c梁启超:《欧游中之一般观察及一般感想》,见《梁任公近著》第一辑。
    ④c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见《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第80页。
    ①d参见杨豫:《西方史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5页。
    ②d据译者序,本书于1922年已译成,1923年复加润饰定稿。
    ③d李思纯译本《史学原论》,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1页、原序、第253页。
    ①e姚从吾:《致萧启庆函》(1952.11.6),载王德毅《姚从吾先生年谱》,《台湾大学历史系学报》第一期,第47页。
    ②e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史料论略》,《傅孟真先生集》(二)。
    ③e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册。
    ④e杨鸿烈:《史学通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第23页。
    ⑤e胡适:《实验主义·引论》,见《新青年》六卷3号,1919年4月15日。
    ⑥e胡适:《杜威先生与中国》,见《胡适文存》卷二,上海亚东图书馆版。
    ①f《胡适的自传》,见《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第106页。
    ②f参见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③f见何炳松译《新史学》,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10、59、77-78、14页。
    ①g见《东方杂志》十九卷11号,1922年6月。
    ②g黄公觉:《新史学概要说》,《师大史学丛刊》1卷1期,1931年6月6日。
    ③g杜里舒:《生机主义之理论》,见《杜里舒讲演录》十,1923年版。
    ①h朱谦之:《历史哲学》,泰东图书局1926年版,第9、74-75、216-217、117页。
    ②h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见蒋大椿主编:《史学探渊》,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498页。
    ①i傅斯年:《史料与史料学发刊词》,见《傅孟真先生集》中庚第277页,台湾大学1952年版。
    ②i傅斯年:《考古学的新方法》,见《史学》第一期,1930年。
    ③i转引自马乘风:《中国经济史》第一册初印本《诸家批判》。
    ④i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饮冰室合集》之四十。
    ⑤i见上海译文出版社杨豫译本,第7页。
    ⑥i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十四。
    ⑦i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2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