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等著成《资治通鉴》,被后人誉为前世不曾有、后世不可无之书,影响极其深远。自宋代开始形成“通鉴学”,发展为续作、改作、阐释义理和注释考订诸个分支脉胳,九百年来仅专著成书即超过百部,可谓绳绳继续,绵延不绝,蔚为大国,与“文选学”、“红学”等相提并论,成为一项专门之学。 明代的通鉴学上承宋元,下启清朝及近现代,在通鉴学研究与发展上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时期。同时,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明代史学重视不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明代通鉴学作为明代史学的一个方面,亦有必要予以总结和探讨。本文就明代通鉴学的成就及其特点,试作论述。 一、明代《通鉴》学的成就与类别 明代学者在宋元两代通鉴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撰成各类专著达20余种,从其著作意旨和内容体例而论,大致可分为“续《通鉴》”和“订补《通鉴》”两大分支,此外,阐释义理和改编改作这两方面,亦有著作,但价值与成就远不及前二者。分述如下: (一)续作类:《资治通鉴》记事始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终于后周显德六年(959),司马光认为“经不可续”,不直接《春秋》,故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以前付之阙如,为弥补此缺陷而需要续前;宋元两朝历年四百,史事应续载,故需要续后;由改编发挥《通鉴》而别出的纪事本末体与纲目体,亦存在续前与续后问题,所以亦有续作,可称之为“别续”(引用宋衍申先生说)。 续前:陈柽《通鉴续篇》二十四卷。陈柽字子经,奉化人,官翰林学士,迁待制。其家世传史学,因不满宋末元初人金履祥《通鉴前编》断自陶唐,前事仍缺,遂撰自盘古至高辛氏为此书第一卷,补金书之未备;又摭取契丹在唐与五代时事迹,述契丹族建立辽国的历史为第二卷。 续后:陈柽《通鉴续编》前二卷续前,其余二十二卷皆续记宋朝史,起太祖,终昰、昺二五,接续《通鉴》,故名续编。胡粹中《元史续编》十六卷。粹中名由,以字行,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洪武时为儒学训导,永乐中为楚王府长史,博通经史,长于《春秋》三传。以明初修《元史》详于元世祖以前攻战之事,而略于成宗以下治平之迹,顺帝时事亦不备,故撰此作,始于世祖至元十三年,终于顺帝至正二十八年。曰续编,则又续陈柽之书。薛应鸴《宋元资治通鉴》一五七卷。应鸴字仲常,号方山,江苏武进人,嘉靖进士,历官考功郎中、浙江提学副使,通史学亦精理学。其书接续《通鉴》记事,记宋太祖至元顺帝间四百余年间史事,循《通鉴》体例,以商辂《通鉴纲目续编》为蓝本,稍取他书而成。王宗沐《宋元资治通鉴》六十四卷。王与薛同为嘉靖进士,同时续《通鉴》而各不相知,各自撰成体例内容相同的史书,但王书取材贫乏,述事简略,名不副实。 别续:续《通鉴纲目》之书:商辂等撰《续宋元资治通鉴纲目》二十七卷。是书为成化年间奉敕编修,多据陈柽、胡粹中之书而成。许诰《纲目前编》3卷。诰自号函谷山人,灵宝人,以《资治通鉴》、《通鉴纲目》未直接《春秋》,中缺七十余年史事,金履祥《通鉴前编》书法多舛误,遂订讹补缺辑为是书。南轩《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轩字叔后,渭南人,嘉靖进士,官至山东参议。其书合并删削金履祥、陈柽书为一编,起自伏羲,终于周威烈王。又有金濂《资治通鉴纲目前编》二十五卷,孙蕡《通鉴前编纲目》。 续《通鉴纪事本末》之书:冯琦《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八卷,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二十六卷,《元史纪事本末》六卷。邦瞻字德远,高安人,万历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先是,礼部侍郎临朐冯琦仿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体例续撰宋朝史事,未定稿而没,邦瞻就其遗稿增订成编,本于冯稿者十之三,自撰者十之七。 (二)订补类:汪克宽《纲目凡例考异》。陈济《通鉴纲目集览正误》五十九卷。张自勋《纲目续麟》二十卷,《校正凡例》一卷,《附录》一卷,《汇览》三卷。严衍《资治通鉴补正》二九四卷。其中严衍之书成就最大,详说见下。 (三)阐释义理类之书,则有李浩《通鉴断义》七十卷,王峰《通鉴纲目发微》三十卷,张时泰《续通鉴纲目广义》十七卷,戴璟《汉唐通鉴品藻》三十卷。改作改编类之书,则有弘治中李东阳等人奉命编纂的《历代通鉴纂要》九十二卷,属节要性质的著作。不著撰人《分类通鉴》四卷,则是将《通鉴》依内容分门别类编辑而成,似《通鉴总类》的节本。 以上所列流别各异的诸多史著,尽管不够完备,但主要著作已列入,可以看出明代有关通鉴学的史书,无论在数量上、种类上,还是史学价值上,总体水平远胜元代。续宋、元资治通鉴类史书的编纂,再度实现了历朝编年史与纪传体正史并行的双轨发展;宋、元纪事本末体史书的编著,也使纪事本末体历代史开始形成系列;特别是补正类著作的出现,使对于《通鉴》本书的研究进入更高的层次,于通鉴学贡献尤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