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通过周祭祀谱的编排,我们也可以看出贞人精于历史。殷代的祭祀十分复杂,据董作宾研究,武丁时代祭祀祖先的祀典就有10多种,各种祀典有各种不同的祭名。所谓周祭祀谱,是指先公先王在祭祀中的次序及祀周的组合,先公先王要按照其一定的资格入于祭谱。关于先公先王在祭祀中的排列次序,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说:“所谓次序,包含五种,(1)长幼,(2)及位次序,(3 )死亡次序,(4)致祭次序,(5)世次。”①贞人就是根据这样一种次序,按照先公先王所名之日在日、旬、祀季中举行轮番致祭,做到“依次举行、遍及祖妣,周而复始,井然有序”。 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周祭祀谱的编排,关于先公先王的长幼、及位、世次等问题,均属历史范畴,贞人如果不懂历史,那么这种复杂的致祭秩序就会造成紊乱。 再次,由祭祀卜辞记载殷王室有功旧臣的事例,也可说明贞人懂得历史知识。 卜辞中还有伊尹、保衡、伊陟、巫咸、迟任、甘盘等人物记载,卜辞中称之为“昔我家旧臣”,他们是殷王室辅佐先公先王戎马天涯的有功之臣,死后也受到享祭。可见贞人不仅掌握几十世先公先王的名号世次,而且对世代有功旧臣,即世代历史性的人物也了如指掌。 2、贞人精于天文、兼通历法 甲骨文中卜夕卜旬之辞颇为多见,这类卜辞是殷代观察天象气候方面的真实记录。而贞人就是在卜夕卜旬中担任观测天文气象的贞卜记录者。从卜夕卜旬一类卜辞中使我们了解到甲骨文保存了世界上许多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这在科学还不发达的殷代当然是很了不起的事情。经天文学家的推算,在商代实际发生过的若干次日、月食现象,与卜辞所记的日、月食可以互相吻合,证明了那些记录的可靠性。卜辞中有不少关于日、月食的记载。殷人固然十分迷信,他们往往把日、月食的出现,归视为灾异之变,不祥之兆。但是贞人能够预卜日月食的出现,并且还有应验的记录,这本身就有科学性的一面,同时或多或少反映出他们认识与掌握自然的一定能力。在卜夕卜旬一类卜辞中,我们还见到贞人对自然界一切现象,如风、云、雷、雾、雨、雪、霁均有记载,他们在长期观察自然,深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学气象学方面的知识。 贞人经常参与卜夕卜旬,既能观察天文气象,自然也就懂得历法。据有关专家考证,甲骨文中已有大月小月之分,有“置闰”之法。殷代祭祀记日期是以天干为序,所谓“周祭”,大约三十六、七旬才能把祖先祭祀一遍,称为“祀”,它相当于一年的时间,在一年里贞人还要根据不同时间举行各种不同祭祀,而这些均需要在历法上有一个精确的推算。可见贞人对历法也是很精通的。 贞人参与卜夕卜旬与其甲骨文书法有何关系呢?贞人长期卜夕卜旬,经常观察自然现象变化,即观察风雨晦冥、阴晴阳缺变化,这些虽然与其书法没有直接的关联,但实质上却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所谓“书外求书”“师造化”,就是强调学书者要向自然界学习,在大自然中陶冶自己的胸怀气质,意趣情操。客观世界一切事物往往存在彼此相通,互相联系的道理。书法艺术的本源是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客观物象在书法家头脑中的反映。 贞人经常卜夕卜旬,在繁星密布之夜“仰观象于天”俯察品类,他们“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种深入生活,观察自然的过程,用于其契刻甲骨文书法上,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与此同时,贞人在深入生活观察自然中也陶冶了自己作为殷商一代书家的胸怀气质。甲骨文被称为“一代法书”,那种“崇自然,尚天趣”意态神韵,不正是贞人内心世界的真实流落吗? 综上所述,通过对贞人的阅历及学识修养的综合考察,我们可以认识到贞人在商王室中担任史官一职,刻写甲骨文固然是他们应尽的义务职责,但是他们并非满足于这一单纯的刻写技艺,而是广见博识,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我们堪称贞人为殷商时期的一代书法家,也正是因为贞人具有全面的智能结构与渊博的学识修养。 三、贞人的书法艺术造诣 甲骨文的出土,以大宗材料反映出殷商书法的真实面貌,从这一点上讲,甲骨文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殷商书法的空白。 甲骨文高度的艺术性,集中表现了贞人精湛的书法技艺,为此,郭沫若曾经有过高度的评价,他说:“卜辞契于龟甲,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④郭沫若在此把甲骨文称为“一代法书”,而把贞人赞喻为“钟王颜柳”,足见贞人高超的书法技艺。 在用笔上,甲骨文有方有圆,方笔挺劲而峻拔,圆笔圆融而浑穆。如同一个“风”字,用方笔则棱角分明,直拙劲利,用圆笔则圆润婉通,遒劲含蓄。从甲骨文笔画的起止转折上,不难看出贞人在契刻甲骨文时,用笔的导、顿、引、驻,均方折有法,圆转有度。从甲骨文笔画的长短、粗细、轻重的变化上,我们可以看出贞人在契刻甲骨文时,内心世界真实情感的流露。 在结体上,甲骨文有平正、匀称、参差、呼应等变化。或洒脱不羁,或拘谨内敛。甲骨文结体的显著特点是结构匀整对称,或左右,或上下,或左右上下之间的对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编》一书,选录的4600多个单字中,结构对称的字就占总数的1/3。甲骨文的结体均衡对称,直接影响大篆小篆的结体形式,从篆书线条均整对称的特点上,我们仍然可以窥见二者之间的师承关系。 在章法上,甲骨文视刀取势,在形状不规则的龟甲兽骨上分行布白,随类赋形,字与字之间有大小之别,行与行之间有疏密之分。或左右呼应顾盼,或上下错落参差,俨然得天趣之美。 在书法风格上,甲骨文因人因世而异,不同的贞人有着不同的书法风格。董作宾谈到贞人的书法风格时说:“至于各人的笔力、书势,有圆活的,有方正的,有粗壮的,有纤细的,有劲秀的,工力不同,作风自异。我们自从发现了贞人、史官即是书契之人而后,古人书法的个性及作风,便可以窥见一斑。”⑤我国书法艺术的风格百花齐放、绮丽多姿,如果要追溯渊源,可以由奇葩争艳的秦汉石刻、北朝真书,两周金文,一直上溯到丰姿多采的殷商甲骨文。甲骨文对我国几千年书法艺术的发展,曾经发生重大的影响。贞人精湛的书法技艺,不禁令人赞叹不已。 通过对贞人的综合考察,使我们认识到,贞人精湛的书法造诣与其丰富的学识修养有着紧密的联系,甲骨文书法高超的意韵,古质高雅的格调,而贞人渊博的学问正是它内涵的力量。“涵诸于内而形于外”,任何一种表现技巧总是从属于艺术家的整个修养。可见学书者只有以功夫求技法,以学识修养得内涵,在书法艺术上才能达到高深的境界。 注释: ①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收入《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第二册384页,艺文印书馆。 ②《中国甲骨学史》11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 ③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收入《现代书法论文集》389页,上海书画出版社。 ④郭沫若《殷契粹编》10页,科学出版社。 ⑤董作宾:《帚矛说一骨臼刻辞的研究》收入《董作宾先生全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