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饶宗颐印象:万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

 


    
    
      饶宗颐,1917年生人,字伯濂、伯子,号选堂,又号固庵。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同时也是杰出的翻译家。
      饶宗颐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涉及文、史、哲、艺各个领域,精通诗、书、画、乐,造诣高深,学贯中西,已出版学术著作60多部,发表论文400多篇,曾刊行诗文作品集20余种、书画集10余种,被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
      学问要接着做,不能照着做
      
人们常以“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来形容饶宗颐做学问的态度和追求,也是对他倡导“学问要接着做,不能照着做”这一观点的诗意提炼。“不磨”即是古人追求的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中流”意为立于水流中央岿然不动,“自在”则表示站得住的独立精神。做学问就是要与时俱进地追寻中国学术赖以生存的本土心智,追寻博大而富有超越性的大智慧。“接着做”是有所继承,“照着做”则仅是沿袭而已。为了勉励学生薪火相传地“接”着自己做学问,饶宗颐曾郑重其事地赠诗给他们:“更试为君唱,云山韶濩音。芳洲搴杜若,幽涧浴胎禽。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天风吹海雨,欲鼓伯牙琴。”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后又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史、西亚史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有学者曾统计,饶宗颐在学术研究上拥有50项“第一”,如:在中国现代地方学编纂史上,首开现代科学编纂体例;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之于世,并撰写第一篇研究论文;1964年,首次根据英伦敦煌卷本讲述禅宗史上的摩诃衍入藏问题;最早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礼经”的问题;率先把印度河谷图形文字介绍到中国等。根据饶宗颐自己的归纳,其涉猎的领域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学界对其评价为:饶氏治学,不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而且“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也就是说,他在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中,莫不有天下公认的创见。
      为人修学的“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王氏的“三境界”为后代学人不断传诵和援引。
      根据施议编纂的《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一书记载,饶宗颐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分别是:“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所谓“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尽管并非赫赫如中天之日,却仍然不失其光辉。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身心康泰。饶宗颐认为此境界旨在为众人“指出向上一路”,永远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自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意志。
      正确安顿好自己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这与海德格尔所谓的“人,当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文学与神明》一书中,饶宗颐以王国维为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王氏的“暂时解脱”和“永久解脱”两种办法都未能解决人生的问题,也未能真正超脱。所以,王氏在做学问乃至词学创造上的成就,也受到一定限制。他认为王国维如果能够在自己所做学问中,再加入“释藏”及“道藏”,也许能更为正确地安排好自己的位置。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呢?饶宗颐的回答可以提炼为三句话:
      一曰“天人互益”。鉴于种种事实,饶宗颐对人类的未来其实很悲观,因为人类自己总是制造各种仇恨和恐怖,变成了物质的俘虏。同时,人类也在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惩罚。他认为,人类一切事业,都要以益人而不是损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一曰“物物而不物于物”。此句语出《庄子》,意为驾驭外物,而不为外物所驱使。人终其一生,都难免会受到外界“物”的诱惑,饶宗颐提倡一种可以自主的人生,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他始终没有加官进爵,却游刃有余、自成境界。
      一曰“慈悲喜舍”。这是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矗立的、饶宗颐亲笔书写的四个大字,蕴涵着他对人间的一片悲悯之心,他也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2003年,饶宗颐将个人数十年来因勤于学术研究而积累的藏书,包括珍贵的古籍善本和180多件书画作品,赠送给香港大学,该校饶宗颐学术馆由此得以正式成立。时至今日,该馆不仅已经成为香港大学著名的研究机构之一,也日渐成为全球汉学界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对于国瘼民生,饶宗颐更是慈悲而喜舍:汶川大地震,他当即捐款20万港币;青海玉树地震,捐款10万港币;甘肃舟曲泥石流灾害,他将各界亲朋馈赠的160万元人民币悉数捐出;书法作品拍得的数百万元也捐给了有关慈善组织……
      荷花之喻
      饶宗颐一向主张学艺双携,张大千先生曾称赞说:“饶氏白描,当世可称独步。”可见其功力深厚,已非同一般。更为可贵的是,他能通过书画艺术,将自己的人格、学问、胸襟和气魄巧妙地显露出来。
      在饶宗颐所拥有的各种荣誉中,他认为最有分量的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一身份。2010年8月6日,在中央文史研究馆,他受到温家宝总理亲切接见,将自己创作的《荷花图》赠送给了总理。这是一幅堪称诗书画三绝的画作,一枝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形简而神逸,辅以黄金加墨书写的一首自作词《一剪梅·花外神仙》:“荷叶田田水底天,看惯桑田,洗却尘缘。闲随秾艳共争妍,风也倏然,雨也恬然。雨过风生动水莲,笔下云烟,花外神仙。画中寻梦总无边,摊破云笺,题破涛笺。”此画以荷为题,以词为跋,寓意不言而喻:追求高洁如莲的宝贵精神;褒扬临危不惧、敢于迎接挑战的气魄;称颂刚正不阿、风雨不倒的品质。
      “觅天地之正气兮,惟夫子之高举。”诚此之谓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