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的明史学研撰热潮中,吴地常熟有两位学者受人瞩目,一个是钱谦益,另一个是许重熙。两人是同辈,是朋友。他俩的社会地位悬殊很大(钱氏官至礼部侍郎,为一代文豪;许氏终身未仕,是个穷知识分子),但在当时明史界的影响却不相上下。清顺治十一年(1654)前后,史家吴炎给钱牧斋写信,称钱氏“当今之世,历事圣朝,为天下斯文宗主,又留意生事,纂述成书,老成典型,孰有如阁下者”,而称许氏则曰“贵乡许子洽,高年笃学,诚不世士也。”(注:吴炎:《吴赤溟先生集·上钱牧斋书》,《国粹丛书》第二集。)弦外之意,当时的明史界,钱牧斋可坐头把交椅,而许重熙则是老二。吴炎是清初一位十分有才华的青年史家,心气很高,一般史家根本不在他眼中。许氏能得到吴炎如此的高评,说明许氏确如康熙《常熟县志》所言,“以史学著当世”(注:康熙《常熟县志》卷20《许重熙传》。),是一位有水平的史家。钱、许两人在清乾隆年间的命运相同,钱氏以降清失节一事,许氏以《宪章外史续编》语多诋清,著作全部打入禁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不录两人一部书。近代以后,两人的遭遇开始有别,钱氏凭其博学,逐渐得到学人们的肯定(注:笔者有《牧斋史学新探》,即将刊于《太湖历史文化论集》('97太湖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但许氏则不受人注目,他的大量史著中,仅《宪章外史续编》出了影印本(注:有台湾《清代禁毁书丛刊》第一辑本,大陆《中国公共图书馆古籍文献珍本汇刊》影印本。);论文则一篇也未见。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今特据笔者多年积累的有关材料,对许氏生平与著述情况,作一勾勒,以期引起世人的重视。 一、许重熙:湮没已久的历史踪迹 许重熙,字子洽,晚号东村八十一老农(注:徐红岚:《宪章外史续编出版说明》,见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本。),江苏常熟人。 生年不详。 考许氏和钱牧斋是同辈人,则约生于万历十年(1582)前后。 许氏出身低微。祖上仗爷爷许河做过上蔡知县。早年生活,自言“予不佞,少长田野,本无懿资。自童子时,口吃、性简,不便人间酬对,终日向隅寂坐。原不知书,涉览而已。贫无藏籍,悠悠数载。初学为农,稼穑不分,安问耕耨。水田一顷,岁岁告凶,宗族付为弃物。俗趋所迫,几成痼疾。同人招我,乃游是中”(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 万历三十九年(1611),为邑诸生,“始隶士籍”。“感念知己,沉首帖括,妄其一当”(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可惜,以后的科试很不顺。 万历四十三年(1615)夏、秋间,“朋辈群从,黍京师”(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丁内忧后,到江西游学。过临川,拜大戏剧家汤显祖为师。受汤氏之托,钞其所著古文以归,集为十卷,是为《汤义仍先生文集》,序题“吴郡门人许重熙撰”。钱牧斋也作序(注: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31《汤义仍先生文集序》。)。 同年,又到南昌,谒拜明宗室学问家朱谋(1550-1624)。朱氏“贯串经史,博览群籍,通晓本朝掌故”(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宁藩中尉贞静先生谋》。),著作据说有上百种。从明代史学史的角度看,朱谋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人物。他精通明史,曾想修一部明史,后未成,“粗有纂述,多所是正”(注: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闰集《宁藩中尉贞静先生谋》。)。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完成不了修史任务,于是将希望寄托到年青身上。许重熙即是他意想中的薪火传人之一,另一个则是钱牧斋。许氏过南昌,谒朱氏于府第。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纵谈夜半,予不胜意痒”(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这次交谈,奠定了许氏以后的治学方向。以前,他该做些什么,似乎并不清晰,和朱氏长谈后,他便决心在当代史方面一展身手。 许氏离开朱谋后,回到了常熟。当时,钱牧斋罢官在家。他正在修明史,故家中蓄有十分丰富的明史资料。其中,有一套不易见的《明实录》、邸报。因志趣相投,许氏常到钱氏的绛云楼借读,“得尽读本朝实录”(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这为许氏撰史提供了方便。于是,“检点旧事,拟撰文表”(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 《大臣年表》是“六表”中最先完成的一种表。自言“万历诸公,稽考不备,犹未卒业。郁仪(即朱谋)贻书督我,遂因受之(即钱谦益),草次成编”。“有悦之者,私取梓焉”(注:许重熙:《大臣年表·自识》。)。考《自序》后题“万历丁巳春望吴郡许重熙子洽序”,则初刊本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刻本,凡十六卷。 许氏出生于一个贫无藏书的家庭,亲朋中也无学人,但他的走天下路、读万卷书的精神,弥补了这个缺陷。史称他“数游京师、金陵、维扬、匡庐间诸藏书家,得遍识其书;商订典籍”,“学益博,识高古”(注:康熙《常熟县志》卷20《许重熙传》。),逐渐成为一个著名学者。 天启七年(1627),加入应社。 崇祯二年,与修《苏州府志》(此志今不存),《大臣年表》成再订本。黄宗羲称,此年,他在陈继儒家中“遇许子洽,有《明馆阁九卿表》,初成,见之以为奇书”(注:黄宗羲:《补历代史表序》。)。考《千顷堂书目》作十六卷,起洪武,迄天启七年,则可能就是这个本子。 崇祯六年(1633),他对《大臣年表》又作了续补,下迄崇祯五年,共十八卷,是为三刻本。今上海图书馆本《国朝殿阁部院大臣年表》,即为十八卷本,凡二册,卷首有《自序》、《自识》、《凡例》。《自识》不标年月,疑为崇祯初年所写。 崇祯六年十月后,许重熙着手《宪章外史续编》的撰写。《自序》后题“崇祯六年癸酉重九日吏部候选监生臣许重熙述”。书中每卷卷首题“太学生臣许重熙编次”。崇祯九年,《宪章外史续编》刊成,流入社会,一时引起舆论的大哗。 许氏是一个在野普通知识分子,没什么利益顾忌,出自一个历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心,对晚明史上的一些人和事作了大胆的怀疑与批评。如言刘伯温非渡江勋旧,袭封出乡之推戴。嘉靖十年(1531)六月,朝廷从唐龙议,以刘基配享太庙,子孙嗣袭伯爵。许重熙很有看法,称“开国文臣,最先幕府。从渡江者,李善长……渡江后,有陶安……又六载,下浙东,乃得宋濂、刘基、叶琛、章溢。大封时,善长位上公,比萧何。而子房、孔明之称,先广洋、后基。考基为石抹宜孙幕官。宜孙死,乃归附”(注:《宪章外史续编》卷2。)。 还对附着刘基身上的种种传说进行了驳斥。又称叶向高谥忠似谬,方德谥正似丑,“朝论韪之”(注:《明季甲乙汇略》。)。特别是否定刘基伯爵说,直接触怒了刘基后裔诚意伯刘孔昭,刘氏准备向许氏开刀。许氏上司、祭酒倪元璐“争之”(注:乾隆《苏州府志》卷63《许重熙传》。),出面替学生说话。碰巧,首辅温体仁怕祭酒倪元璐入阁,“必欲逐之而后快”,苦于“言路、部僚,莫有应者”(注:文秉:《烈皇小识》卷4 。)。刘、倪的交恶,为温体仁创造了条件。温以京营戎政之职为诱饵,唆使刘孔昭弹劾倪元璐。刘氏为得此职,借倪氏锢妻一事,弹劾倪元璐,附带也告了许重熙一状,称书生妄言国事,“居下讪上,实录未成,而《五朝注略》先刊行世”(注:《千顷堂书目》卷4。)。 又将参校《五朝注略》一书的七十五个人全称作东林党。温体仁暗中拟旨,要求追究下去。但崇祯帝不同意,仅下旨“倪元璐冠带闲住去,许重熙革去衣巾,书板追毁”(注:文秉:《烈皇小识》卷4 。)。一个书生,竟因一本书,稀里糊涂地被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连太学生的资格也给革去了,政治生命算是结束了。不过,书板虽是毁了。但书照样播行。只是对有争议部分作了挖改而已,今所传《宪章外史续编》无参阅姓氏,于刘基、叶向高下有挖掉的痕迹可证。 崇祯十四年(1641),时周延儒当国,不知怎么,他想启用许重熙,“令所亲敦请七日”(注:康熙《常熟县志》卷20《许重熙传》。)。许氏通过那次事件,已害怕官场,自然拒绝了应召。 崇祯十六年,钱牧斋刻《太祖实录辩证》时,于丁普郎一事,称“此邦有许生重熙,好谈国朝典故。尝为余言‘韩成诳汉事,诬也’。余因许生言,为著其始末如此”(注:《牧斋初学集》卷102。)。 清顺治初年,许氏又作《明季甲乙两年汇略》二卷,今北京图书馆有清初刻本一册,赵之谦跋。吴炎基本肯定是书,但有些不同看法,“然其所著《两年事略》纪王之明一案,及杨维垣死事,恐不无爱憎,未能为一时定论。鲰生晚出,亦未敢遽信”(注:吴炎:《吴赤溟先生集·上钱牧斋书》,《国粹丛书》第二集。)。 又撰《江阴守城记》(今收入台湾《明清史料汇编》第三集),末有“江阴野史曰: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阎、陈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时为之语曰:‘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 顺治年间,许氏主要从事宋史与上古史的研究。于上古有《遽古通略》(又称《历代通略》)五卷二册。于宋史,有《宋史增定新(类)编》。还协助钱士升编《南宋书》。钱士升是许氏晚年的知交,故需作几句介绍。钱士升(1575-1651)字抑之,浙江嘉善人。万历进士,崇祯前期,官至大学士;崇祯九年后致仕。钱氏喜史学,家中蓄有不少史籍,如有一套《明实录》。谈迁作《国榷》第二稿,曾雇人到钱氏家抄录。钱氏有《皇明表忠记》、《南宋书》。作《南宋书》时,“门下士”许重熙帮了不少忙,每卷赞语就是许氏执笔写的。清代嘉庆间,席沙臣刻《南宋书》时,称“许君,邑人,博学有史才,著述甚富。相国(士升)为是书,多其赞助之为云”(注:席沙臣:《南宋书序》。)。周中孚读《南宋书》后,称“其赞为吴县许(重熙)撰,亦详略得中。盖许氏亦尝助抑之,共成是书者也”(注: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18《南宋书》条。)。顺治八年钱士升卒后,许重熙又帮助整理文集,撰《赐余堂年谱》,附钱氏《赐余堂集》后。 临终前,又撰《舆地分合指掌国》,未竟而卒。卒年不详,县志称“年七十八,灯下蝇头细书《舆地分合指掌图》,未竟卒”(注:康熙《常熟县志》卷20《许重熙传》。)。但晚年自号“东村八十一老农”,不知孰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许氏卒于顺治末年或康熙初年。 许氏除史学著作外,另有文集《缀离草》、《旅寄轩稿》、《许子洽小草》,惜今已佚。 子许嘉祐,字宜生,博学,不应举,学者多叩质焉,著《语语集》(注:《重修常昭合志》卷30《许重熙传》附录。)。从这里也可见许氏晚年是个遗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