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及其境内外的民族(4)

吴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当其势盛之时,淮河中下游徐夷、淮夷的一些小国皆为其所兼并;楚国东部的一部分荆蛮(三苗)亦为其所支配。吴国的统治者们是南下的华夏族人与土著越人的结合,而以土著的越人为主体。《史记·吴太伯世家》说:“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集解》说:“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索隐》说:“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盖太伯所奔之地经过荆蛮与越人交错杂居的地方。荆蛮所指为“三苗”部落群。《史记·五帝本纪》即说:“三苗在江淮荆州。”越则指的是越部落群。吴国境内以越人为主体,与其南部的越国相同。故越国大夫文种数吴王夫差之大过六,其中之一即:“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吴伐之”,明确指出了吴国的主体民族的语言与越国相同。看来,早在新石器时代,自今长江以南直到越南北方,分布着的就是越人的近亲部落群体。《汉书·地理志第八下》说:“奥(越)地,……今(按,汉代)之苍梧(郡驻今广西梧州市)、郁林(郡驻今广西挂平县西南古城)、合浦(郡驻今广东徐闻县南)、交趾(郡驻今越南河内市西北)、九真(郡驻今越南清化西北东山县阳舍村)、南海(郡驻今广州市)、日南(郡驻今越南广治省甘露河与广治河合流处),皆奥分也。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后二十世,至勾践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败之槜李。”《注》说:“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西汉郡驻今江苏省苏州市),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师古曰:‘越之为号,其耒尚矣,少康封庶子以主禹祠(传说夏禹南巡,死于会稽),君于越地耳。故此志云其君禹后,岂谓百越之人皆禹苗裔?瓒说非也。”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夏朝以前,自后来西汉时期的会稽郡至交趾郡七八千里的广大地区内为“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夏朝初期,便有一部分华夏族人移居后来的越国境内。显然,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的主体民族,是“百越”中的先进部分。其时,越人中的后进部分尚未进入阶级社会,不在吴国和越国的统辖区域范围之内。
    注释:
    〔1〕《尚书·尧典》说:“申命羲叔宅南交(按,交趾)。 ”《史记·五帝本纪》说,帝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淮南子·修务训》也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墨子·节用》说:“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大戴礼记·少间篇》说:“虞舜以天德嗣尧,……南扶交趾。”狭义的交趾指今越南北方。广义的交趾则包括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方在内。由中原“南抚交趾”,必然是在与长江下游的今江苏、浙江一带有密切关系的基础之上才可通实现。
    〔2〕见《史记·吴太伯世家·正义》。
    〔3〕《史记·吴太伯世家·集解》:“《越绝书》曰: ‘阖庐冢在吴县昌门外,名曰虎丘。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桐棺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三千,六员之口三千,槃郢、鱼肠之剑在焉。卒十余万人治之,取土临湖。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号曰虎丘。”《索隐》:“澒,胡贡反。以水银为池。”
    〔4〕《左传·哀公十年》说:“公会吴子、邾子、 郯子伐齐南鄙,师于鄎。齐人弑悼公,赴于师。……徐承帅舟师,将自海入齐,齐人败之,吴师乃还。”
    〔5〕《吴越春秋》在这里的记载,与《国语》大同小异。 方括号内的字,即据《国语》或补或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