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我眼中的李工真老师(20061018)


    李工真老师很容易让人记住。
    首先他高,180以上的身高,走在珞珈山上是相当醒目的。
    其次他瘦,有点让人担心,他能不能承受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
    最后是他那辆专车——28加重自行车。
    多少名声没有他大,水平没有他高的年轻老师,早就开上雪铁龙爱丽舍了,可他愿意在校园里骑车。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李老师推着他的专车,和同学们边走边聊的情景。
    李老师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他的父亲李国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数学家,还担任过武汉大学副校长,他的母亲是一位德语教师。李老师可以说是名门之后,但他的经历相当坎坷,正当青春年少时,在汉口当理发员就当了近十年。
    李老师虽然研究领域是德国史,他却和英国史的三位专家陈勇、向荣和刘景华经常在一起作研究,这也使得我有更多的机会与这位名师范交流。
    李老师给人的印象是特别真诚直爽,在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那种“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出一片心”的心机。作为历史学研究者,他敢于针砭时弊,侠义直言,体现出了强烈的自由主义色彩。他经常鼓励年轻人要讲真话办实事,要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不要盲从权威。
    李老师每年为历史学院的研究生开设专题讨论课,受到了学生的谅欢迎。他会指定一个专题,让学生准备八千字左右的论文,然后集中讨论,其它同学发问,最后由他点评。课程结束以后,他会邀请同学们出去聚餐。上课修学分还有酒喝,大家自然是很高兴了。有些年份他自己没有硕士生,这课照样开,这酒照样喝。2003年那一次,就没有他自己的学生上课,由于闹非典,结果还喝了两次
    我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阎照祥老师的博士论文答辩上,当时他作为答辩委员会的成员,虽然不是英国史科班出身,仍然能看出很多问题,也能作出精彩的点评。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三年过去了,听了多场硕士博士的开题和答辩,感觉只要有他出席,场面一定不会冷清,只要有他在,就有笑声和掌声在。
    李老师的口才相当好,讲课风趣幽默、充满哲理,让我们在笑声中学习到了许多东西。本来很多人认为历史和哲学都是相当枯燥乏味,但偏偏李老师把历史能讲得如此生动。
    我上他的课那一年,他给我们指定的题目是人口迁移,我因此写下了《近代早期英国的人口迁移与伦敦发展》,后来登在了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上,我至今依然对这个命题非常兴趣,并试图将中英两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化和“民工潮”作对比研究,希望以后写出专著来。因为这个,我非常感谢李老师的点拨。
    毕业论文答辩时,我的导师陈勇教授特意邀请李工真老师作我的校内评阅人,李老师在百忙之中仔细阅读了我的论文,并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鸷建议,这同样使我受益匪浅。
    最巧的是去年11月,我去北京大学查资料,无意中走到百年校庆纪念堂前,突然看见一个高大瘦削的中年人,和一个时尚MM在拍照,那个中年人叫住了我,要我跟他合影——他就是李工真教授!这个世界可真小啊。原来北大又请他来作报告了。
    李工真老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大,已经远远超出了历史学科的范畴,他国内知识界非常受欢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多次请他作报告,凤凰卫视“纵横中国”请他做佳宾,《历史研究》创刊五十周年专辑,还特意邀请他发论文。一些学校也开出优惠的条件邀请李老师加盟,但从小在珞珈山生活的李老师,不愿意离开这里。
    在武汉大学,李工真更是受到了无数学子的欢迎,他的讲座总是场场爆满,总有很多人得站着听。校学生会和研究生会要办学术活动,其他老师也许不一定想得到,但是李老师和赵林属于一定要请的人。
    当年易中天在武汉大学时,他们三人号称武汉大学三大名嘴,正好是文史哲各占一个。今天,学习中文出身的易中天靠解读历史如日中天,不知道科班出身的德国史专家李工真老师会想什么?他也会走上百家讲坛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李老师至今没有博客,这是他自己的损失,是武汉大学的损失,也是我们新浪博客的损失。李老师思路敏捷,文笔优美,语言幽默,十分适合博客写作。别的不说,就仅仅把他平时和我们聊天时讲的那些内容整理出来,就能获得很高的点击率,可惜他没有这么作,究竟是自己不愿意,还是没有意识到博客的发展潮流,我不得而知,不过,如果下一次见到他,我一定会建议他开博的。最好把他请到我们武汉大学博客圈当个资深圈友
    由李工真教授的经历,我又想到了另一个充满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王小波。
    他们都是1952年出生。
    他们都在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中长大。一个是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是武汉大学。
    他们都出身名门,王小波的父亲是中国最著名的一从小到大逻辑学家,李工真的父亲是中国最出色的数学家之一。
    他们的生活经历都十分坎坷,王小波被发配到云南修理地球,李工真强不到哪去,发配到更改店修理人头。
    他们都通过顽强的自学,在别人读完研究生的年龄考上了本科,最后又都出国深造,一个去美国,一个去了德国,年轻时候批判资本主义,后来却是学习资本主义。
    1997年,王小波英年早逝,过早的告别了我们;而李工真则厚积勃发,出版了代表作《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