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续藏书》内容考辨 今本《续藏书》是后人编辑而成,其中掺入了部分后人之作。为便于研究李贽思想,以下对《续藏书》作些考辨。但限于资料不足,只能依《焚书》与《续焚书》为基本材料,对该书内容作点疏理,尽可能弄清可信、基本可信与可疑几部分。 (1)可信一类: 以下五种情况可属此类:其一,凡见于《焚书》、《续焚书》有关篇目者。如《小引》、《开国诸臣总叙》、《开国诸臣本根》、《开国诸臣缘起》、《史阁叙述》、《史阁款语》等序言。陈遇、刘基、李善长、宋濂、韩成、冯胜、罗义、程济、高翔、刘璟、王坤、胡忠安、姚广孝、花云、岳正、李贤、李东阳、杨延和、席书、王骥、杨善、王守仁、王琼、储瓘、补锅匠、河西佣、转轮藏项二十余人、阿寄等传记。 其二,传主姓名见于有关序文,且传文中有作者批点及史论(注:此类传记所以可信,是因《续藏书》中的序文除《逊国名臣记序》外都见于《焚书》、《续焚书》,而《逊国名臣记序》虽未见于《焚书》、《续焚书》中,但因《续焚书》‘死难诸人’条记“此或为补锅匠,或为河西佣,或为转轮藏顶二十余人,嚄嚄有声者,皆未可知也。大臣事国祸,一至此哉!绝可悲叹!黄子澄、齐泰辈,虽寸斩亦不足以谢天下矣。”而《逊国名臣记序》中亦首及方、黄等,并有“若转轮藏项一束书,若四川补锅匠等为第六卷”之说,可证此序定出李贽之手。加之,此类传文中又有批点与史论可以互证,所以列入此类。)。如《逊国名臣记序》记“第二卷首徐辉祖”,可知按作者原意此传当在《逊国名臣》第二卷首。这里不去讨论它在书中的位置,先来看传中的批点。传文中用补叙的手法写“初,燕王以太祖小祥,遣世子及二弟往行礼。世子兄弟三人,皆魏国公徐辉祖之甥。辉祖察高煦异常,欲帝留之。密奏曰:‘臣观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自倚骑射,非唯不忠,抑且叛父。’”批曰:“具眼”。这是李贽贯用的批点词,如《开国诸臣总叙》中即批陶安为“具只眼人”。《开国诸臣缘起》中又批郭子兴“亦具眼”。再看传后史论“李秃翁曰:‘徐辉祖独处嫌疑之地,时事之极难者,一心王室,不唯建文终始委任,在朝诸臣亦真心信之矣。既见文皇,绝口不开一语,唯到法司,逼取供招,书中山王功劳,子孙免死数字而已。彼其绝无乞怜之意,推戴之词,虽死且不复顾,又何有于世禄之隆乎!吾以为辉祖可敬也。’”这与《焚书》中评论何心隐“英雄莫比,观其羁绊缧绁之人所上当道书,千言万语,滚滚立就,略无一毫乞怜之态,如诉如戏,若等闲日子”(注:《续焚书》卷一《与焦漪园太史》。)的口气、文法都相似。李贽一生喜欢刚强汉子,所以他“以为辉祖可敬也。”以上三点足以说明此传为李贽所作,此类人物传记可以类推亦当都为李贽所作。 其三,传主姓名见于有关序文,传文中或仅有作者批点,或仅有史论。这类人物传记如陶安、章溢、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沐英、汤和、傅友德、黄子澄等。此类传记之所以可信,首先是因为传主多为明代重要人物,作者在有关序文中既注意到了这些人,就有可能为其作传。加之通过有关批点或史论可以进一步证实。 如《开国诸臣总叙》中介绍“宿州傅友德,勇冠一时。初从山东李喜之,败归明玉珍,不能用。率所部从陈友谅于武昌,及上攻江州,友德知天命有在,率众来降,上知其才,即命为将。”在本传中又为其作战勇敢感叹地批曰:“壮士哉!”对其平蜀不居功的态度更表赏识,批曰:“时谓平蜀功傅一,廖(廖永忠)二。”整篇传文都用称赞的口气来记述其事迹,传后虽未见作者史论,但所引赞语:“当时持重善将将无如中山王,至暗呜跳荡,独开平王,而友德差之,称二虎将。开平死,大封之后,友德始展方面勋。取巴蜀、定滇笮,其晔晔庶几中山矣。后友德公者为凉公蓝玉,其战功亚友德,至上宠任之,友德弗如也。”从序文、批点到赞语,论史态度完全一致。李贽在《续藏书》中,对冯胜、蓝玉等多有微词,而从未贬傅友德,此传后他虽未作论,但引此赞语不署名,已足以说明问题。可见此传定为李贽所作。此类传记大抵如此,是为可信材料。 其四,传主姓名未见于有关序文,但传中有作者批点及史论。这类传记如王景、储福、杨士奇、丘浚、孙堂、石亨等,所以可信,是因为传中既有作者史论,又有批点,两项互证足为可信。如杨士奇虽序文中未见,但于《小引》中已提及“况正统十年之前,昭圣未宾,三杨(杨荣、杨溥、杨士奇)犹在,尚行二祖三宗之政乎!”此可见出作者对其人的重视。加之传中对明仁宗保护杨士奇一段批曰:“圣明”。在《岳正传》中,又提及“仁宗之体恤杨士奇,可谓委曲周至,不啻手足矣。”可知定为李贽手笔。再加上文后“可知昭圣临朝,裕陵冲幼,既委仗公,公义不得去。未可遽以不知止足为公病。当病公不汲汲畜养人才”的史论,与李贽原情论势、重视人才的思想相一致,更可无疑。此类人物传记大较如此,故为可信一类。 其五,传主姓名或见于有关序文,或传文中有作者批点,或传后有作者史论。此类传记较多,约有二百篇左右,以下仅列出几位为代表略加说明。如梅殷、尹昌隆、吴亮等,因《逊国名臣记序》有“第二卷……首梅殷,是诚逊国之名臣也。……其言最堪用者,则……御史韩郁、尹昌隆……而以吴亮、k1i706.jpg子鹅为第七卷。”一般来说,序文当作于此部分完成之后,所以可推测此类传记为李贽所作。再如王祎、廖永安等,不仅在《开国诸臣总叙》中有叙述,而且王祎在其子王绅传后的史论中提及,廖永安在傅友德传批点中提及,这类人物是明初开国重臣,为其立传当可不疑。再如《商辂传》中,记景泰帝时议易储一事,辂曰:“此国大事,有皇太后在上,臣下谁敢议此。”批曰:“婉而正。”商辂曾上疏内臣之罪,英宗命太监传旨诘责,辂不为屈。批曰:“大力量。”待以后商辂请老,“万安为首相,复西厂(汪)直益横。”又批曰:“见辂能为有无。”后“被召再起,初未有复职之命,及陛见,方巾丝绦,青布圆领,自称原籍为民臣商辂,行取到京见。”又批曰:“得体。”这些批点词都是李贽常用,且思想也与李贽一贯思想相一致。加之,在《杨士奇传》史论中,又提及商辂,更可证其无疑。象《王畿传》不仅有批点可证,而且传文中最后一段与《焚书》中《王龙溪告文》相同,可见更无疑问。这类人物传记都可找出佐证,所以此部分亦可信。 (2)基本可信一类。以下两种情况可属此类: 其一、传文中既无作者批点,又无史论,传主姓名也未直接见于有关序文中,但序文中却有包括传主之意。这类人物传记以《逊国名臣》部分最为明显。《逊国名臣记序》中概括地讲:“故以尚书、待郎、九卿、翰林、诸文臣为第三卷。科道为第四卷。布、按二司并府、县、州佐、杂流、教官、生员、举人、卫卒等为第五卷。”如侯太、暴昭、严震直、黄魁、景清等传多属此类,亦当属于可信范围。这样来看,逊国名臣部分虽不敢说完全无问题,但大体来讲基本可信,不再详考。 其二、传主姓名既未见于有关序文,史文中又无作者的批点与史论,但传主姓名见于他人传记后作者史论中。如俞大猷、戚继光二人传后虽无史论,但见于《梁震传》后,此事前文已述,当是编排错误,所以将二人归入此类。另外,象费宏两见于《李东阳传》、《杨延和传》后史论中,于谦见于《杨善传》后史论,王艮、王襞见于《储瓘传》后史论。此种情况虽不足说明问题,但从传文文风与李贽相符,又加之出现于有关史论,起码说明作者注意到了这些人物。且这些人的事迹在明代史上都较突出,因而放入基本可信一类。 (3)可疑一类 此类最难认定,尤以经济名臣、清正名臣、理学名臣、忠节名臣、孝义名臣几部分为多。李贽著史多喜批点,且历来认为其著史,史识最高。但此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传文既无批点又无史论。虽通过其它佐证可排除一部分,但所余人数仍不少。还需说明,这类传文也非完全不可信,如孝义名臣中的部分传记,虽没有批点和史论,但从所反映的思想上看,和《焚书》中的《阿寄传》、《唐贵梅传》等有一致性。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刘东星在《焚书·史阁款语》中讲:“得《史阁》二十一篇”,而在《续藏书·史阁款语》中变为“得《史阁》二十四篇”,今本《内阁辅臣》传,实有二十八篇,这点前文已述。巧合的是经过如此疏理,发现在《内阁辅臣》传这一部分,毫无旁证的正好是七传。既存在这种情况,这类传记就不能不让人怀疑。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对每篇详加考辨。现将此类人物传目列于下,敬请方家教正。 开国名臣:宋纳、陶凯、詹同、吴伯宗、朱善、唐铎、开济、乐韶凤、刘三吾。开国功臣:宋晟。靖难名臣:金忠、陈洽、王英。靖难功臣:郭资、薛禄、张信、刘荣。内阁辅臣:胡俨、吕原、刘珝、谢迁、刘忠、徐阶、赵贞吉。勋封名臣:刘玺、牟斌、仇钺、马永、万表。经济名臣: 陈溢、罗通、杨信民、王恕、姚夔、崔恭、王概、陈俊、黄绂、项忠、余子俊、陶鲁、程信、邓廷瓒、童斩、何乔新、倪岳、周经、戴珊、张敷华、韩文、王云凤、林俊、李承勋、胡世宁、马昊、雍太、王以旗、周金、熊浃、郑晓。清正名臣:顾佐、轩輗、鲁穆、李时勉、陈敬宗、吴讷、夏寅、林聪、张悦、彭韶、张元祯、吴宽、邵宝、傅圭、谢铎、鲁铎、程文德。理学名臣:庄昶、罗伦、丁讥、邹智、陈茂烈、吕楠、邹守益、林春、黄 沄。忠节名臣:刘球、章伦、钟同、廖庄、孙燧、许逵、舒芬、杨继盛、杨爵。孝义名臣:丘铎、简祖英、姚伯华、朱煦、毛聚、刘谨、程通、孙惟中、钱瑛、瞿嗣兴、曲祥、洪祥、虞讙、杨旻、王原、唐俨、刘闵、归钺、何伦、崔孝童、杜环、乐 枅、李疑、高灌、王芳。文学名臣:曾棨、何景明、边贡、王慎中、赵时春、王世贞。郡县名臣:方克勤、吴履、况钟、刘实、丁积、徐咸、程k1i707.jpg、庞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