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在中国思想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唯物史观但近代以来又能通过“进化论”的中介一跃而接受唯物史观?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也有所涉及,但我总觉得不仅语焉未详,而且多从典籍出发,拈出几条“引文”就来“证明”唯物史观是古代历史观的发展,似乎太轻率了。因为考察历史观的发展,不能仅从观念、文本出发,而应以历史、实践为出发点。而且,我感到,就是从文本出发的也往往是没有弄明白它的本来含义、体系结构、前后变迁。因此,我认为首先弄清楚古代历史观是什么,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要解答“为什么”的问题,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因此,本文就围绕着“是什么”来讲中国古代历史观,至于“为什么”暂没能力解答,只好挂一漏万略说几句,详细展开,以待来日。 一、天命史观 从《尚书》等古代典籍中可以看出,天命论产生于远古时代,夏、商、周三代都很流行。当时人们对历史的发展,比较注重统治者的变更,而天命论者认为统治者的变更是由天命决定的。《论语·尧曰》载:尧对舜说:“天之历数在尔躬”,舜对禹也这么说。统治者的更替是由天决定的,天还有赏罚功能。《尚书·甘誓》说是夏启去征讨有扈氏,宣布有扈氏有罪行,所以,“天用剿绝其命”。天要消灭有扈氏。商汤要消灭夏桀时,也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汤誓》)周武王要进攻殷纣王时,也是代表上天去征讨的。殷纣王当时还说:“我生不有命在天。”(《西伯戡黎》)我不是有天命吗?后来,周朝统治者说:“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引《周书》),“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泰誓上》)。德,就是使人民得到好处,受到人民拥护。谁对人民有贡献,天就让谁当王。简单地说,当时人们认为整个人类社会是统治者决定的,而谁当统治者,则是天命决定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天命史观。天是决定者,命是必然性,天命论是二者的结合。 二、五德史观 周代就有了五行学说。春秋时代,就有了五行相胜(又称相克)的说法。即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这是循环相胜的。战国时代的邹衍把五行相胜说运用于解释历史,认为每个朝代都秉承了五行之德中的一德,后一朝就秉承另一德,因此取胜而代之。《文选·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李善注:“邹子曰: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殷金,周火。”木胜土,夏代虞;金胜木,殷灭夏;火胜金,周灭殷。后来,秦灭周,克火者水,秦始皇自认为秉承水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金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这一段话把水德的特点都说了。一年的开始定于十月,服色旗帜尚黑色,数尚六,法令严厉。这就是所谓“改正朔,易服色”。 五德终始说影响很大。邹衍只说到虞舜,以为虞舜得土德。《吕氏春秋·应同》认为黄帝也是得土德,土色黄,故称“黄帝”。又用五行相生说来解释历史。黄帝得土德,土生金,黄帝之后的少昊金天氏以金德王,金生水,颛顼高阳氏以水德王,水生木,帝喾高辛氏以木德王。木生火,帝尧陶唐氏以火德王,火生土,虞舜以土德王。虞舜之前,邹衍之后的人按五行相生又编了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是从黄帝土德到虞舜土德,正好一个相生周期。后人按五行相生的关系再向前推,黄帝土德,生土者火,黄帝之前的炎帝得火德。生火者木,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女娲氏不符合五德的顺序,被排除在外。最上推到天皇本德,地皇火德。虞舜以上用五行相生去解释,后代仍用五行相胜去解释。例如,宋朝“定国运以火德王”(《宋史·太祖纪》),胜火者水,元朝以水德王;克水者土,明朝以土德王,色尚黄,明故宫里多黄色。胜土者木,清朝以木德王,色尚青,故有青龙旗。后代皇帝下诏书,都称“奉天承运”,就是奉天命,承德运的意思。邹衍五德终始说是以五行之德循环替代来解释历史,故称为“五德史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