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薛居正与《旧五代史》述论(2)

从资料的价值上看,实录是编修国史最原始的资料,比较能真实地反映历史实际,特别是对典章制度的记载,更为可信。例如编写中所依据的《五代通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即称:“亦以实录繁冗,节略而成此书。”可见,《五代通录》实际上是五代历朝实录的节选本,后记史料之价值完全可以与实录嫓美。所以,《旧五代史》的史料完全出自实录,史料比较翔实可信。后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胡三省作《通鉴注》,都曾专据此书,沈括、王应麟等一代大家,也曾多处征引。
    在编纂体例上,薛居正等继承了班固之旧,以中原王朝为正统,记述五代历朝共五十余年历史,成为一部完整的断代史。全书一百五十卷,另有目录二卷。分为纪、志、传三个部分,纪六十一卷、志十二卷、传七十七卷,其中后梁三纪、后唐四纪、后晋二纪、后汉二纪、后周三纪,共十四纪。十国各帝又分为两类:一类为相对于正统的中原王朝的边远地区政权的统治者,列入僭伪列传,以明其僭、伪,计有吴、南唐、闽、南汉、北汉、前蜀、后蜀诸国统治者;一类是在内地建立政权的统治者,列入世袭列传,以示其名正言顺,计有荆南、楚、吴越三国统治者;同时列入世袭列传的还有歧王李茂贞、高万兴、钱镠等,作为方镇来看待。
    《旧五代史》各部分中,以本纪为核心,每朝本纪之后,系之以列传,上下贯通。这样,一朝历史以本纪为经、以传为纬,完整系统地被反映出来。所以,《旧五代史》堪称名副其实的断代史,它不仅是以五代为中心的一个历史时期的断代史,而且也是前后相继的五个朝代的各自断代史,在史学上有重要地位。
    《旧五代史》直接沿袭班固《汉书》的断代史体例,纪经传纬,提纲挈领,浑然一体。叙事有条不紊,清楚地勾画出一代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展线索。而欧史在这方面则有所不及。“薛史梁祖纪,开首即以帝称之;欧史则先称朱温,赐名后称全忠,封王后称王,僭位后称帝。盖薛史则仿宋、齐、梁、陈书之例,欧史则仿《史记》之例也。”(11)王鸣盛认为薛史是为了纠正李延寿南北史之失,才在体例上有所改变的:
    “史家自班、范断代为史,体裁已定,准情酌理,百世不易也。陈氏志三国,逐国各断,未尝并合。则南北史亦逐朝各断,而李延寿乃合之,纪为一类,传为一类,已属非是;又于传之中取各朝后妃总叙在前,余仍以各朝为分限,间又于其中以一家兄弟子姓分仕各朝者汇聚一处。此两种新例,尤谬中之谬。延寿剿袭各书,直同钞胥,未尝自吐一语,聊以穿联撮合见长。其实南北诸朝,各自为代,何可合也。薛居正《五代史》力矫延寿之失,梁、唐、晋、汉、周仍各为一书,极是。”(12)
    看来王鸣盛是赞成薛史体例的,相反,他对欧史体例则持否定态度:
    “欧阳永叔《五代史记》又大反故辙,各帝纪总叙在前,次将各代后妃皇子类叙为家人传,次将专仕于一代者类叙为梁臣、唐臣、晋臣、汉臣、周臣传,次死节传,次死事传,次一行传,次唐六臣传,次义儿传,次伶官传,次宦者传,然后将历事累朝者胪列为杂传;又其次为司天、职方二考,又其次为世家,又其次为世家年谱,又其次为四夷附录。乍观之,壁垒一新,五花八门;徐思之,五代各自为代,乃错综记载,若合为一代者,然此何说乎?”(13)王鸣盛的分析未必尽妥,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书体例上的优缺点。
    在志的纂修上,从现有篇目来看,《旧五代史》有天文志、历志、五行志、礼志、乐志、食货志、刑法志、选举志、职官志、郡县志等十二篇,全面地叙述了五代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后人研究五代的典章规范提供了方便。在这方面,欧史是无法与薛史相比的。
    在编纂上,《旧五代史》与二十四史其他各书一样,把契丹、吐蕃、回鹘、黑水靺鞨、渤海鞨靺、党项、昆明部落、于阗等少数民族政权与高丽、新罗一起列入外国列传。保存了中原与边疆民族政治、经济联系的许多珍贵历史资料。也保存了朝鲜半岛及其与中国交往的若干资料。对于后人研究民族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旧五代史》在修纂中,人物归类、史实叙述也不尽妥当。如关于职官除授,“薛史凡除官自宰相至刺史,皆书于本纪,几同腐烂朝报。”(14)细大不捐,在文字上雍肿繁复,不如欧史之干炼。此外,对人物归属某朝立传问题,由于“五代革易频仍,惟梁、唐创业各三十余年,故其臣有始终在一朝者,其他未有不历仕数朝。薛史则以死于某朝者,即入于某朝传内,如张全义、朱友谦、袁象先等,事迹多在梁朝而编入《唐书》。杨思权佐唐废帝篡位,而编入《晋书》,冯道历唐、晋、汉、周皆为相,而编入《周书》。”(15)这样处理明显是不恰当的。相反,“欧史则以专仕一朝者系于某朝,其历仕数朝者则另为杂传,以叙其历宦之迹,”这种安排比薛史更显合理。因而赵翼评论曰:“此又创例之最得者。”(16)
    有宋一代,薛居正《旧五代史》极为流行。至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因尊孔派对一代大儒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备加推崇,于是诏定学令内“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修所撰”。(17)“于是薛史遂微,元明以来罕有援引其书者,传本亦渐就湮没”。(18)惟明朝内库尚有收存,见之于文渊阁书目,故《永乐大典》多载其文,“然割裂淆乱已非居正等篇第之旧”。(19)
    《旧五代史》原本,清乾隆中开四库馆时,已无法找到,现行的《旧五代史》是馆臣邵晋涵等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排纂而成的。经过补正、注释、校勘后的《旧五代史》基本上恢复了原貌。乾隆四十年(1775),颁布学官,准予刊行。现在中华书局刊行的校点本《旧五代史》,是以一九二一年南昌熊氏影印出版的“影库本”为底本,同时用殿本及其他版本参校整理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