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洋史学创始人之一的桑原騭藏,与年轻时的陈垣有过交往,并对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1924年,桑原为陈垣寄赠给他的《元西域人华化考》撰写书评①,在文章的开头即写道,陈垣氏为现在中国史学者中,“尤为有价值之学者也”。中国“虽有如柯劭忞氏之老大家及许多之史学者,然能如陈垣氏之足惹吾人注意者,殆未之见也”②。接着,桑原列举了陈垣研究的两大特色:一是以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二是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称赞,在桑原来说,实属罕见,而且他对同时的中国学者如柯劭忞、梁启超等人的研究成果也进行过严厉的批评。③如果仔细阅读比较一下这些文章,就可以知道桑原对陈垣给予了多么高的评价。我想,他们两人之间,应当有书信往来,但据《陈垣来往书信集》④,似乎现在没有保存下来他们往来的书信。然而,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的“桑原文库”中,却收有1924年陈垣赠送给桑原的三部书。这件事,桑原已在论文中有所提及,但有关这三部书至今尚存之事,即使在日本也鲜为人知。因此,我想对这三部书进行介绍,以说明陈垣和桑原騭藏在学术上的友谊,以及这些书对东洋史研究所产生的作用。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桑原的生平简历。桑原騭藏,1870年生于福井县敦贺市,比陈垣刚好年长十岁。第三高等学校毕业后,考进东京大学(当时称帝国大学)文科大学;由于当时尚未开设东洋史学科,故就读于汉学科。1896年大学毕业后,桑原成为东京高等师范大学教授,继而于1961年受聘为刚成立不久的京都帝国大学文科大学的教授,担任东洋史学科的第二讲座。同事中,有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内藤虎次郎(号湖南)和从事中亚史研究的羽田亨(当时是讲师)等人。1930年,他从京都大学退休,翌年--1931年,61岁时病逝。桑原不满于以往汉学式的中国史研究,采用西洋史学的方法论,开始构筑从广阔的世界史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史的新东洋史学。因此,他的研究重点特别放在东西方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他固然从汉文文献收集资料,也从西方各种文献广泛收集史料,发表了许多缜密而具科学性的文章。即是说,上述陈垣的研究特色,事实上正是桑原自己的研究特色。桑原的代表作《蒲寿庚之事迹》⑤是一部被译成英文和中文的名著。⑥而他的全部著作已收入《桑原騭藏全集》,共5卷,别册1卷,东京岩波书店1968年3月初版。他逝世后,根据其遗志,全部藏书赠予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研究室,特设了“桑原文库”。他的儿子桑原武夫(1904-1988)是一位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家,也是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教授。 陈垣赠给桑原骘藏的三部书,分别是:《元西域人华化考》稿本,《心泉学诗稿》六卷,《钓矶诗集》四卷。下面,逐一介绍这几部书。 《元西域人华化考》稿本 这部稿本,分上、下两册,灰色封面。在上册封面有陈垣亲笔题字: 桑原骘藏先生指正/陈垣敬呈十二年十二月 在这部油印稿本的卷八末尾注有(民国)“十二年十月九日,写于北京西安门外恒德厂”。据此可知本书的完成日期和地点。众所周知,本书的前四卷发表在民国十二年(1923)十二月发行的《国学季刊》第1卷第4号上,后四卷刊登在四年后的1927年12月发行的《燕京学报》第2期上;1934年冬,作为《励耘书屋丛刻》第1集的第1种,出版了合订本。因此,本书有油印稿本、排印本、刊本等三种版本,文字各有不同,越往后的本子越见其增补修订之处。即使在赠给桑原的稿本中,亦可见其补正的墨迹。 这部油印稿本是1924年初春寄到桑原处。是年8月,桑原读毕此书,随即在同年10月出版的《史林》第9卷第4号上发表了题为《读陈垣氏之〈元西域人华化考〉》的书评。在这篇书评中,桑原在作了上述对陈垣学风的称赞之后写道: 陈垣氏于去年末,草《元西域人华化考》一书,其稿本迄未公表于学界,吾辈幸于今春得著者惠赠其稿本一部。⑦ 其实在这时,《国学季刊》尚未运到日本,《华化考》在日本学术界还是不为人所知的成果。所以,桑原又说: 如此内容丰富而且有益之佳著,甚望早日公刊,以广嘉惠于东西学界也。⑧有关此书的考证,桑原提出了几点质疑:元以前华化的西域人安世通,不是安息人,而是出身于安国的;作为西域人华化的实例,还可以举出北朝的乞伏保、唐代的迦叶志忠;将元代的泰不华列入西域人中是有问题的等。桑原希望:“他日此著公刊时,能参酌吾辈所见,则幸甚矣!”⑨这篇书评的抽印本可能已赠给了陈垣,但在《励耘书屋丛刻》本中,上述几处并未得到增补和订正。 在这部油印稿本中,用红笔所加的标记随处可见。上栏栏外的地方,桑原用红笔批道:“汉人与南人区别”(《丛刻本》第1页下第4行,下同),嫌夸大“(第2页下第3行),“西夏人华化当然耳”(第8页下第4行),“能辑佚文”(第13页下第4行)等。其中,最令人注意的是:(1)第32页下第1-2行,“一门两代,凡九进士”一句画有红点,栏外用红笔写着:“寿庚论补缺”。(2)第103页下第6-8行,“其国人柄用尤多……无几也”一句,画有红点,栏外用红笔写着:“补蒲考”。(3)第108页上第4-5行,“西域之仕于中朝……忘乡国者众”一句,画有红点,栏外用红笔写着“补蒲考”。所谓“寿庚论”、“蒲考”,即前述的《蒲寿庚之事迹》。该文最初在《史学杂志》第26卷第10号(1915年)至第29卷第10号(1918年)分5次连载。陈垣在《华化考》中所云:“近日本桑原骘藏氏考寿庚事尤详尽”,即指此论文。其后,桑原加以订补,便在1923年11月由上海的东亚攻究会出版了单行本。桑原得到《华化考》,是在此单行本出版不久的时候。他是带着特别的兴趣来读这部《华化考》的,当看到可以订补自己著作的材料时,便画上红点或用红笔注出,以备日后查考。据说,直到逝世前一年的1930年,桑原仍不断地对《蒲寿庚之事迹》加以订正增补。⑩根据他的原稿,东京岩波书店于1935年出版了增订本,每章之后都附有增补的部分。然而,上述在《华化考》中用红笔批注的地方却没有收入,只是在“四、蒲寿庚之事迹(上)”的增补注(五)中云:“唐宋时期,移居中国的移民超过移居中亚者之事,可参考拙文《元西域人华化考》之书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