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几点浅见 综上所述,我们对《汉书》研究大体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1.《汉书》的考订、校勘、训释工作,经历代学者的相继努力,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大体已得到解决,以后虽然还会有规过补阙之作问世,但恐怕难有重大突破。今后似应在条件具备时,搞出三种本子:一是在颜、王基础上,采取更完善的办法,搞《汉书》新注。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既把历代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反映出来,又避免卷帙过于繁冗,为专业工作者提供方便。二是用现代文体注释《汉书》,每篇加一解题,阐释宗旨、点明要害,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的文史爱好者研读。三是作《汉书》今译,为弘扬民族文化做普及工作。 2.五四以来《汉书》评价工作做得相当不够,研究《汉书》的人员过少,研究成果过少,有深度、有见地的成果更如凤毛麟角。这与《汉书》的历史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尤其令人遗憾的是,就是在萧条冷落的境况中,《汉书》研究还存在着大量有待改进的问题。主要有:1)在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 对《汉书》的肯定多集中于她的编纂成就上,对其思想及史观中的进步因素则挖掘太少。这方面研究多停留在对《汉书》的表层认识上,没能深入进去,存在简单化倾向。2)在指导思想上,没能领会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缺乏历史观点。没有把《汉书》放在所处历史背景和史学发展总序列中加以认真研究,用今人思想去套古人,这是导致对《汉书》不公正评价的主要症结所在。 3.近年出现了一批对《汉书》重新认识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只是就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给人以单薄之感。对《汉书》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系统研究工作,还有待于学者专家们的进一步努力。如果《汉书》研究能够出现《史记》研究那种兴旺景象,人们对《汉书》的态度定会幡然改变。 4.对《汉书》专题部分的研究,以往取得了一些成绩。清代以来《艺文志》、《地理志》的研究成果较多,近年在《食货志》、《五行志》研究方面也有一些突破。如果说这些工作还需要锦上添花的话,那么对书中其它部分的研究就太需要雪里送炭了。《汉书》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富矿,对每一部分进行深入发掘,人们都会大有所获。而且每一部分研究的新成果,对整体认识《汉书》都是有益的推进。 注释: ①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 ②④王先谦《汉书补注·叙例》。 ③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2《正史》。 ⑤王先谦《汉书补注·叙例》。 ⑥见严可均辑《全晋文》卷50。 ⑦见严可均辑《全晋文》卷49。 ⑧范晔《后汉书》卷40《班彪传》。 ⑨⑩刘知几《史通·六家》。 (11)刘知几《史通·二体》。 (12)凌稚隆《汉书评林·杨胡朱梅云传》。 (13)刘知几《史通·品藻》。 (14)凌稚隆《汉书评林·货殖传》。 (15)凌稚隆《汉书评林·刑法志》。 (16)凌稚隆《汉书评林·天文志》。 (17)沈北宗《汉书注商序言》。 (18)见《女师大学术季刊》二卷二期(1931年4月)。 (19)刘咸炘《汉书知意·序论》。 (20)刘咸炘《汉书知意·张骞李广利传》。 (21)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3年4期。 (22)见《历史教学》1962年4期。 (23)徐朔方《史汉论稿·自序》。 (24)徐朔方《史汉论稿·读史记汉书的游侠传小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