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但在某个时期或某些具体问题上,经常又会发生倒退的现象。人们常把这种倒退看成是暂时的不正常现象,或把它说成是螺旋式前进中的一种缓滞状度,并不代表历史发展的本质。其实,倒退现象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机制,没有历史的倒退,就无法充分蓄积历史前进的力量,而倒退过程中,能充分暴露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取得解决矛盾的时机和条件,克服社会发展的阻力。历史的倒退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机制,就应该将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加以研究。 一历史倒退的几种类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看,历史的倒退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即破坏型、复旧型和局部型。 第一,破坏型的倒退。它是对社会结构整体的一种破坏,一般除对政治结构有粉碎性的破坏外,对经济结构及其积累的破坏、对思想文化意识的冲击,也是很猛烈的。这种破坏往往是通过战争来进行的,破坏之后常常会有一段时期的社会发展停滞和萧条时期,经过一段恢复和复苏之后,才逐步在某些方面达到破坏前的水平。 比如秦末汉初就是破坏倒退的一个典型例子。秦末农民大起义因秦的暴政而触发的,但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后,不满秦统治的六国贵族纷纷响应,故它又具有六国复辟的性质。推翻秦王朝后,反六国复辟的任务更愈显突出,加之起义领袖的权力之争,更加剧了战争的破坏程度。在刘邦逐一消灭对手,消除六国复辟的势力,使天下稳定下来之前,大规模的战争已经进行了14年。 刘邦称帝以后,由于战争的严重破坏,整个社会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都出现了大倒退的情况。 在经济上,农业结构被破坏,劳动力大批逃亡,土地荒芜,粮食奇缺,粮价昂贵;一些比较繁荣发达的城市,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都处于停顿的状态。国家税收急剧减少,政府连起码开支都得不到保障。 在政治上,分裂割据反对统一的战争一再爆发,刘邦统治集团的核心也不稳定,刘邦作为皇帝的权威尚未树立,一些将领居功自傲,一时还无法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权,随时有分裂和爆发新的全国战争的危险。 在思想文化上,秦朝推崇的法家思想受到普遍的厌弃,战国时百家争鸣的活泼气氛又难以恢复,因而一度出现了在思想上放任自流的黄老无为占主导的潮流,它虽然对缓和当时的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思想的控制上来说,也是一种倒退。 秦末到汉初的历史倒退,约经过将近百年的恢复期,从经济上来说,到文景时期才大体恢复和超过了秦始皇统一全国时的水平;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来说,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和“独尊儒术”才最终解决国家在政治上的集中统一与思想上的控制。 第二,复旧型的倒退。它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反复和回归的现象,是发展的一种重复,这种重复可能是近期的,也可能是远期的。由于它只是一种历史的重复现象,所以一般对社会结构的破坏并不明显,不需要恢复期,只要社会的机制有所变化,很快就可以从倒退的状态进入发展。 比如元朝统治中原地区后,在生产中推行奴隶制的奴役方式,特别是在手工业生产中大规模强制使用奴隶和半奴隶性质的“驱丁”和“驱口”。从历史的发展看,这是一种复旧型的倒退。 但这种复旧型倒退,持续时间不长,对经济的发展并未发生大的破坏。以手工业为例,棉纺织业这一新兴手工业,经过黄道婆的推广,逐步代替了丝织业,成为大众化的主要衣服原料。传统手工业瓷器的制作,在元代也有较大发展,当时瓷器业的中心景德镇,有瓷窑三百多座,精制的白瓷和彩瓷逐步代替了古朴的青瓷。由于商业和对外贸易有较大的发展,这些瓷器成为出口的主要商品。 复旧型的倒退,一般说来只是生产关系某个侧面的复旧,这种复旧虽然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的发展,但一般都不会对生产造成破坏。所以当这种复旧逐步消失,或者说生产关系经过自我调节,在某些方面可以制约这种复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时,生产力仍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整体或局部的重复或复旧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有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它的重复,而有些局部的重复现象则不明显,未引起大家的注意。从历史发展的机制来看,这种重复造成的倒退,可以看成是为了进行新的发展和突破,对所取得阵地的一种巩固,对前进力量的一种等待和积蓄,所以历史的重复之后,往往会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新的推动和力量。元朝末年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商人地位的空前提高,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出现和活跃,都与这种重复与倒退有关系。 复旧,从政治上来说,可看成是一种复辟,是旧制度的一种复辟。过去我们一般都把复辟看成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其实,中国近代史上种种企图复辟封建帝制的活动,都是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它只是反映了中国近代推动历史前进力量的不足,而一次次地复辟都促进了这种推进力的蓄积,加速了封建帝制的灭亡。 第三,局部性的倒退。它相对于全国来说,只是一种局部地区的倒退,即其它地区没有出现这种倒退现象,只是由于局部性的原因,在某些特殊的地区,出现了倒退。这种倒退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但往往也会产生某种消极影响,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障碍。 比如从宋朝开始,经过元朝的发展,到了明朝末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有很大的发展。它对促进某些出口商品如瓷器、丝织品,对促进铁器的生产和航海技术的提高,起了积极的作用。如果给这种对外贸易以进一步的推动力,就可能改变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在不晚于欧洲的情况下,促进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 可惜的是,清朝入关建立统治后,为了对付退入台湾和东南沿海岛屿的抗清力量,采取了严格的海禁政策。不许商人出海贸易,连渔民出海捕鱼也在禁止之列,并把出海的船只销毁,还强迫沿海居民内迁,因而使明末一度繁荣的东南沿海一带的经济受到了窒息性的打击。 海禁政策不但破坏了东南沿海的对外贸易,也对清朝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它使一部分外销量比较大的产品,转入国内市场竞争。其中一部分产品,如高级瓷器和丝织品等,因内销的市场有限,而只能供应上层社会消费,市场竞争也就变成了争相满足少数统治者奢侈需求的进贡,其结果导致商品和市场的萎缩,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海禁引起的局部性倒退,是统治者的政策所造成的,只要政策有所调整或放宽,局部性的倒退便可得到纠正而恢复正常的发展。如果局部性的倒退是社会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比如天灾或人祸,那么局部地区恢复正常的发展,需要的时间就会因为破坏程度而不等。从全局来说,它的恢复有可能拖延整个社会的发展,但一般不会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 这三种历史倒退的类型,在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常是重叠出现的。其重叠的部分,经过互相的作用之后,其机制可能会有所转化、强化或削弱某些倒退的的功能。这也是历史复杂性的一种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