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断代史经籍、艺文志,是补志之一种。自清康熙间黄虞稷承修的《明史艺文志稿》始至道光中140多年间,大致经历了创始、形成、发展3个阶段,道光以后的60多年间,是繁荣时期。本文仅论述道光以前的补志情况。 一、黄虞稷与补史艺文志的创始 康熙十八年(1679),诏试鸿博,重开明史馆。鉴于自印刷术产生以来,图书流传日多,至明朝积累下来的历代图书及当代著述,极为繁富,而明代又没有编出一部象样的政府藏书目录,艺文一志遂去纪一代藏书之旧制,而创纪一代著述之新法;又鉴于《宋史·艺文志》所载止于咸淳,辽、金、元三史皆无艺文志的历史实况,拟将四史所缺补附于明人著作之后,以填补史志目录中这段空白。黄虞稷是《明史·艺文志》的直接承修者。 黄虞稷(1629-1691)字俞邰,号楮园,室号千顷堂,原籍泉州晋江人,居南京。父黄居中(1562-1644)字明立,明万历十三年(1585)举人,官至南京国子监丞,遂定居江宁,筑千顷斋以藏书,富达六万余卷,编有《千顷斋藏书目录》六卷。虞稷为次子,十六入县学,困诸生30余载,博经史,善校书,喜聚藏。康熙十七年正月,谕征博学鸿儒,得荐,恰逢母丧,未及参加十八年三月殿试。十九年二月,经内阁学士兼修《明史》徐元文荐举入馆。约二十年春、夏间,53岁的黄虞稷方服阕赴京到馆,正式开始了《明史艺文志》的修撰。二十一年,徐乾学充《明史》总裁,二十八年冬,乾学疏请旨准携书局即家编辑,乾学疏云:“《明史》正德、嘉靖两朝列传,及《地理志》、《职官志》、《艺文志》今已脱稿”。(见《檐园文集》卷十《备陈修书事宜疏》)二十九年春,虞稷便随徐乾学抵太湖包山书局。三十年劳卒,年63岁。 黄虞稷承修的《明史艺文志稿》,乾学疏云二十八年时已脱稿,但考倪璨(1626-1687)《明史艺文志序》,撰成当在二十五年间,故《明史艺文志稿》也当在时年间完成,经总裁审阅后便算脱稿。倪《序》曰:“前代史志,皆录古今之书,以其为中秘所藏,著一代之所有。今文渊之目既不可凭,且其书仅及元季,三百年作者缺焉,此亦未足称纪载也。故特更其例,去前代之陈编,纪一朝之著述;《元史》既无艺文志,《宋志》咸淳以后多缺,今并取二季,以补其后,而附以辽、金之仅存者,萃为一编,列之四部,用传来兹。诸书既非官所簿录,多采之私家,故卷帙或有不详,要欲使名卿大夫之崇论闳议,文儒学士之勤志苦心,虽不克尽见其书,而得窥标目,以著一代之盛云尔”(见《二十五史补编》本《宋史艺文志补》卷首)。是《序》基本概括了黄氏修撰的《明史艺文志稿》的特点。 《明史艺文志稿》,从补志的角度来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原则上纪有明一代著述,另将《宋志》所缺、《元史》所无及时存辽、金两朝之书,附存其后,目的就是补宋、辽、金、元四史之缺无。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分朝代补附、单列各部类之后,因此就具有了补四史艺文志的性质和作用,特别是宋、元部分。在补志发展史上,这部康熙二十五年间完成的《明志稿》中的补附四史艺文部分,可谓补志的始创之作,对清代补志的形成影响巨大。黄虞稷作为承修人,定稿呈交史馆者为《明史艺文志稿》,外间罕见;初草稿别题为《千顷堂书目》,得传至今。 二、补史艺文志形成时期及特点 黄虞稷附补四史艺文,虽已有十分显著的补志性质,但它必竟不是独立单行的补志之作,而将其独立别行,则是在补史艺文志形成时期的乾隆年间的最显著特点。 黄氏《明史艺文志稿》附补的四史艺文,在雍正元年(1723)王鸿绪呈进的《明史稿》、乾隆四年(1739)张廷玉终成的《明史》中,俱被删除,使黄氏数年之苦心尽付挥笔之间。所以,有人便想到了将被王鸿绪删去的四史艺文独立别行。从而确定了这一时期补史艺文志的最大特点,即对《明史艺文志稿》(或《千顷堂书目》)中附补的宋、辽、金、元四史艺文,进行移录、增补、别行,其中又有三种情况。 一是在综合的补史著作中,移录或吸收黄补中的有关部分,再稍加增补,使之成为补史的内容之一。如杭世骏(1695-1772)的《金史补阙·艺文志补阙》,厉鹗(1692-1752)的《辽史拾遗·补经籍志》。早在雍正年间,黄补四史艺文,就受到了杭世骏的极大重视,其在《黄氏书录序》中云:“自宋志艺文以后,辽、金、元以来,公私著撰皆涣散而无统,观俞邰所排比,自南宗以迄元末,皆已灿然大备”。(见《道古堂文集》卷六)雍正九年(1731)撰成《金史补阙》一书,其中含《金史艺文志补阙》一卷。《补阙》今仅存残稿本,原书未见,故难言详细。继杭氏之后,厉鹗在乾隆八年(1743)撰成的《辽史拾遗》一书中,有《补艺文志》一卷,凡采录黄补者,皆注明。两家虽不是单纯的补艺文志之作,但艺文志皆已独立成篇,因此他们是补艺文志进入形成时期的标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