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补史艺文志的发展时期及特点 补史艺文志形成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在黄补的范围内操作,而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有二:一是冲出黄氏志补限界的樊篱,走出宋、辽、金、元四史的限界,其代表著作是和卢文弨、钱大昕补志时间相交错的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的问世。二是借鉴乾嘉学者考史的方法,运用辑考体书目的编制原则,广征博引,出现了辑考体补史艺文志之作,其代表是道光中侯康的《补后汉书艺文志》、《补三国艺文志》。 约乾隆五十二年间,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二卷(一作一卷),辑成,标志着补史艺文志发展时期已经到来。大昭(1744-1813)治学受胞兄大昕影响较深,尤专两汉史,著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辩疑三十四卷,《后汉书补表》八卷,《后汉郡国令长考》一卷。《补续汉书艺文志》前有乾隆五十三年三月邵晋涵《序》一篇,故成书约有五十二年间。是志补,首先冲出了宋、辽、金、元四史的补志范围,另僻蹊径,独树一帜,使人看到了辽补志的广阔天地。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八志缺艺文,大昭以两汉书、《三国志辩疑》等研究为根底,广辑史传之称记、书目之著录、古书之征引及见存之东汉一代著述,分经史子集四部十八类,著录仅作者、书名、卷数,间存简短考识之语。体例、搜集难称周备,所收上涉西汉,下涉三国,断限也不精确,然在补史艺文志发展史上,它是形成时期结束、发展时期到来的标志,首开拓宽之功,极可称道。 在补志的发展时期,自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问世后,补志大致是围绕《补续汉书艺文志》从两个方面向前发展。一是对大昭《补续汉志》的改编,一是对大昭《补续汉志》的辑证考识。 改编者有二家:劳颎《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洪饴孙《补后汉书艺文志》一卷。洪饴孙(1773-1816)字孟慈,阳湖(今常州)人,洪亮吉子。嘉庆举人。曾朴《补后汉书艺文志并考序》称:洪氏《补后汉书艺文志》,据《授经堂书目》著录,仅一卷。劳颎字桄叔,仁和(今杭州)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钱泰吉作《序》云:“乙巳(二十五年)夏,遇仁和劳季言甫于吴山书肆,语余,其从子桄叔取可庐(钱大昭)之书正定之,已有写本。逾月,携其书来,大旨谓四部之名起于东晋,可庐分四部,当司马绍统(彪)时无此例也,改从前志分七略。可庐从《册府》载彭宣《易》,则上涉西汉,录孙炎《尔雅注》,则下涉三国,有失断代之限,当从删除,其他不同可庐者,皆视可庐为精审。”见《甘泉乡人稿》卷十六)二书均未见传,劳氏之作,钱《序》已详。洪氏之作虽未详知,然一卷之收,也定不会有何突破,大约也是据钱大昭《补续汉志》改编或增删而成。 辑证考识者有侯康《补后汉书艺文志》四卷、《补三国艺文志》四卷,顾怀三《补后书艺文志》十卷(一作三十一卷)。早在乾隆末年,章宗源就运用辑考体书目的编纂方法,撰成《隋书经籍志考证》,这时对侯康、顾氏两家使用辑考体的方法作补史艺文志,影响极大。侯康(1798-1837)番禺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间到阮元新建的学海堂问业,精研注疏、考订之学。补史艺文志约始于道光十年,当时计划十分宏大,据陈澧《传》云:侯康“以隋以前古书多亡,著书者湮没不彰,补撰后汉、三国、晋、宋、齐、梁、陈、魏、北齐、周十书艺文志而注之”。(见《续碑传集》卷七十七)遗憾的是仅成后汉与三国经、史、子三部,子部也未卒业。两志补约终于道光十几年间,均无卷数,后人校订付梓时各厘为四卷。每书注文,凡引作者本传及隋、唐、宋诸志、《经典释文叙录》者,皆不标出处;凡他书或附传也有可考证者,一并采入皆标出处。侯氏运用和吸收了乾嘉时期的考据方法和经史考订成果,采用辑考体书目方法,把诸书有关考、注、校以及辑佚书家序跋等,都一并辑入注文,极大丰富了钱大昭《补续汉志》的内容,开辟了补史艺文志深入发展的新形式。侯氏业未卒而人早亡,故光绪年间,又有为其书作补者。 顾怀三(17850-?)字秋碧,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虽从姚鼐、 钱大昕问学,然其志喜诗赋,中年以后方留心经史考订之学。曾辑有《风俗通义佚文》一卷。《补后汉书艺文志》约在道光十九年(1839)前后成书,也采用辑考体书目的方法,辑录征引比侯康更加详尽繁富,并把能辑得的佚文也罗列每书之下。如郑玄《孝经注》考证引录之文多达四千余字;赵歧《三辅决录》,广辑《后汉书注》《三国志注》及唐宋类书等所存佚文六千余字,远过《说郛》所辑。其成书时,侯康已死,但在补志工作中并未知见侯氏之作,二人似乎未相互影响,不约而同地采用相同的方式方法分别作《补后汉书艺文志》,反映了补志工作的时代发展必然趋势。 补史艺文志的发展时期,从钱大昭的《补续汉书艺文志》至道光二十年前后的诸家《后汉书》补志,约经历了50余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史艺文志的最主要特点有四: (1)补志范围冲出了黄氏志补宋、辽、金、元四史的限界,拓宽了补志的范围。如《后汉书》《三国志》艺文补的产生。 (2)辑录体书目方法的运用,开辟了补史艺文志深入发展的新形式,使补志具有更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如侯康、顾怀三两家的补志之作。 (3)补志冲出了黄补的限界,却又在钱大昭《续汉书》志补上打起了圈圈。 大昭《补续汉志》“下涉三国”,所以,这一时期的补志基本没有脱离钱补的限制。 (4)补志的对象都是史书无艺文志者,对有艺文志者则无人涉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