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华夷”秩序中的盟主,中华帝国在与各“藩邦”的具体交往之中,总不忘应有的泱泱大国风度。这种泱泱大国风度的体现,就是厚往薄来的原则。这个原则,在明成祖那里发挥到了极致。永乐年间,礼部就明廷对前来朝贡各国的国王、妃、世子、陪臣的赏赐的标准,拟了一单子,进呈明成祖。对于这个已经十分优厚的赏赐标准,朱棣仍意犹未足,批示曰:“虽加厚不为过也!” “共享太平之福”,其终极目标是建立“华夷”秩序下国家间的持久和平。首先,是中国同各邦国之间的持久和平。1369年(洪武二年),明太祖制定了《皇明祖训》,明确指出:“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而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朱元璋开列了朝鲜、日本等“不征诸夷国”的名单,将除了西北方向以外的几乎所有周边国家与地区都包含在内,表明了中国对外关系中坚持和平国策的重大决心。洪武四年,太祖又谕群臣曰:“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轻自兴兵。……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这一训谕,勾勒出中国对外和平国策大框架下自卫反击的原则。 除了自己坚持和平国策外,中华帝国还要求“华夷”秩序内所有国家,都要在处理彼此关系上实行和平的政策。这一点,在朱棣派遣郑和出使的敕谕中表示得非常明白:“今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语,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这“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就是诸国“勿得违越”的原则,只有共同坚持这一原则,才能“共享太平之福”。 如果有谁违越了这一原则,威胁到“华夷”秩序的和平局面,那么,中华帝国则自认为有权力、也有义务通过外交途径、直至采用军事手段进行干预,以维护“华夷”秩序的稳定与和平。 在古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关系时常出现紧张。如安南就曾“兵据占城”,1474年(成化十年),满刺加告安南:“又欲吞本国”,1484年,占城也侵邻国,真腊就“数被占城侵扰,久留不去”。“苏门答腊及满刺加又诉暹罗国强发兵,夺天朝所赐印诰。”满刺加还不断告状,“诉暹罗见侵状”,“暹罗谋侵本国”云云。可见,各国均视大明帝国为他们之间关系的最高仲裁者,大明皇帝也以最后仲裁者自居,“因安南使返,敕责其王”;“敕占城罢兵修好”;“令赍敕谕暹罗责以辑睦邻村,毋违朝令”;“自今奉法循理,保境睦邻,庶永享太平之福”!这些敕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如暹罗,1408年即永乐六年,“其王遣使,贡方物,谢前罪”。 在南亚地区,为沼纳朴儿侵榜葛拉事,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特遣侯显出使沼纳朴尔调停,谕以睦邻保境之义。 在东北亚地区,当着东土名藩朝鲜遭到日本丰臣秀吉的武力入侵时,大明帝国尽管早已越过了其国势鼎盛时期,却仍毅然发兵,入朝作战,终于同朝鲜联手,粉碎了丰臣秀吉的侵略、霸权迷梦,维护了“华夷”秩序。 在和平、友好的“华夷”秩序下,从东北亚到东南亚、南亚地区,最远至非洲东岸,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以积极、活跃的开展。这种经济、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关系与文化的进步。这是“华夷”秩序在历史上的一大积极贡献。 然而,“华夷”秩序并非完美无缺。我们在看到它的和平、友好的积极方面的同时,不应忽视它同时存在的负面,即这个秩序同样有着它的历史的与社会的局限性。归根结底,作为古代阶级社会的对外关系产物,它深深打着古代中华封建帝国对外职能中不平等的阶级烙印。 诚然,“华夷”秩序是和平的。但它的“和”,是有先决条件的,这就是所谓“一”,即由中华帝国及其统治者--皇帝来“大一统”,“一统华夷”。因此,从出发点上讲,中华帝国就将自己摆在与其他一切邦国不平等的基础上,即;“自古中国居内以治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彼此之间,是“治”与“奉”的关系,是“抚驭”与“事大”的关系。中华帝国及其统治者,始终居于“华夷”秩序中居高临下、凌驾一切的地位。因此,在处理自己的对外关系时,一有机会,中华帝国那种傲然自大的大国主义的意识,就会在它的各种运作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当着“华夷”秩序内的邦国有了违反上述“一”的原则,哪怕只是中华帝国主观上认为它们违反了这个“一”的原则,即有违中国“大一统”、“一统华夷”的理念,那时的中华帝国,也会将“共享太平之福”的许诺丢到一边,露出狰狞的面目来。这一点,在它处理同自己近邻如朝鲜和越南的关系时,尤为如此。 例如,明初安南陈朝君主日奎遣使来贡,被明祖封为安南国王。后陈氏政权为外戚黎季聱所篡,季聱更名胡一元,建国大虞。不久,传位于其子胡k1j205.jpg。胡k1j205.jpg遣使来贡、明成祖不知详情,也封其为安南国王。未几而察之,认为这一行为既为谋篡,又是欺诈中华帝王。遂发动讨伐战争,前后达二十年,曾一度将安南划入大明帝国的版图,设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县以治之。终于在越南人民的不断反抗下,被迫息兵罢战。 (责任编辑:admin)
|